100多亿年前,通过大爆炸产生宇宙。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稍后的45.5亿年前形成地球。36亿年前生命诞生,5亿年前脊索动物诞生,用了几千万年的时间,逐渐演化出脊椎动物,又用了几千万年的时间,进化出了鱼类。大约3亿年前,鱼类登上陆地,两栖动物诞生。稍后,两栖动物逐渐进化成爬行动物。2亿年前,爬行动物进化出了哺乳动物,恒温的哺乳动物,为动物智力的大幅度前进奠定了基础。几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出现,这是较高智力的哺乳动物。在400万年前东非地区,从灵长类动物族群中进化出智力更高的一个族群,人类。此后的不同时期,一批一批的人类从东非走出,占据欧亚大陆。一般是,从东非地区新出发的人群,逐渐代替更早从东非走出的人群。大约在6万年前,现代亚欧大陆族群的共同祖先走出东非,逐渐代替欧亚大陆的原住民,成为欧亚大陆的新主人。亚欧大陆的原住民(更早从东非走出人群的后代),成为消失的族群,只有少部分人口融入现代亚欧大陆族群,成为现代亚欧人口血统的次要构成来源。
根据现代人类非洲起源理论,大约在6万年前,现代亚欧大陆族群的共同祖先走出东非,在此之前,已经从非洲至少走出过一批人口,其后代已经占据亚欧大陆,这些更早从非洲走出的族群,逐渐被现代亚欧大陆族群的祖先消灭,成为消失的族群,只有少部分人口融入现代亚欧大陆族群,成为现代亚欧人口血统的次要构成来源。亚欧族群共同祖先走出非洲以后,来到西亚地区,逐渐产生族群分化,分化出白种人的祖先与黄种人的祖先(此时黄种人祖先相貌什么样子,不清楚)。白种人盘踞在西亚,逐渐向欧洲地区发展,并消灭了那里的原住民,成为欧洲的新主人。黄种人的祖先从西亚地区,向东南发展,经过南亚、东南亚,来到东亚地区,此时大概在4万年前左右。一路迁徙,一路繁衍,相貌应该也会逐渐改变。到达东亚地区的黄种人祖先,相貌也许比较接近现在东亚黄种人的相貌。 (黄种人与欧洲白种人的共同祖先生活在西亚北部,究竟是先产生相貌分化,然后再各奔东西,还在先各奔东西,然后产生相貌分化,暂时还很难说,估计后者的可能性大。)
到达东南亚西北部的黄种人,一部分人口向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全面扩散,也向中国扩散。其中的一部分人口逐渐北上,进入中国领域,自南向北,蔓延东亚。一些人口进入北冰洋沿岸,并适应了那里的生活,沿着小冰期而干枯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人类首次踏上美洲。美洲与亚欧大陆不一样,在这批人口到来之前,美洲没有人。
汉族祖先从西亚出来,沿着南亚的北部地区,向东前进。一部分人口滞留下来,成为南亚北部地区的黄种人,这部分黄种人创造了古印度文明,与后来的雅利安人融合,成为现在南亚北部地区人口的血统来源之一。一部分人口继续向东发展,进入现在的缅甸地区以及印度的东北部地区。在缅甸地区以及印度的东北部地区暂时稳定下来一部分人口,繁衍生息,其中的一部分人口沿着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逐渐北上,留下的一部分人口繁衍发展以后,逐渐向四周扩展。留下的一部分人口逐渐占据印度东北部以及不丹地区,成为那里的黄种人祖先,占据现在的缅甸地区,成为缅甸人的祖先,进入中国南方地区,成为彝族等民族的祖先,进入青藏高原,逐渐适应高原气候,占据青藏高原,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藏族。
汉族与羌族等民族的共同祖先沿着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逐渐北上,一部分人口留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发展成为古代羌族。向东发展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土家族等民族的祖先。一部分人口沿着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继续北上,来到陕甘地区的黄土高原上,这些人口就是华夏族群的祖先。
汉族祖先从非洲东部(主要在埃塞俄比亚)出来,过着采集游猎(狩猎)生活,到达西亚或中亚,一直到南亚,到东南亚,都是采集游猎生活。从东南亚到黄土高原依然是采集游猎生活。采集游猎生活比较适宜人口的长距离跋涉,可以实现较大的人群扩张速度,缺点是,人口数量少,文明发展慢。汉族祖先到了黄土高原以后,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黄土高原不茂密的森林,夹杂着大量的草地(那时的黄土高原大约50%的森林覆盖率,剩余的是草地。黄土高原西部的森林覆盖率会低于50%,以草地为主),这逐渐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逐渐学会放牧。放牧模式要比游猎模式的生活稳定,稳定的生活促使耐用房屋的出现,促使村落的出现。放牧模式要比游猎模式,更容易获得食物,单位面积土地可以养活较多人口。稳定的生活与较多的人口,促使社会文明加速发展,也促使华夏族群人口加速膨胀。定居的生活,促使种植业产生,这是又一个划时代的前进,彻底促使汉族祖先采集游猎生活模式退出历史舞台。种植业的产生促使人口密度继续增大,文明发展继续加速,人口增值也比较快了,这也导致了华夏族群的第一次发家。很快,华夏族群逐渐全面占据黄土高原,并保持着类似的生活模式。小米可能是那时的主食。
在黄土高原站稳脚跟的华夏族群,逐渐发展了较为成熟的种植业,逐渐拥有了较为成熟的其它各种技术,比如盖房技术。在黄土高原中西部发展的同时或稍后,华夏族群先民们跨过黄河,占据黄土高原东部区域(山西)。这里气候相对较为湿润,是黄土高原气候区域与华北平原气候区域的过渡区域,是开发华北平原的前沿基地。随着各种生产技术条件的成熟,随着人口数量的膨胀,华夏族群人口来到华北平原,这带来了华夏族群第二次发家。这次发家,奠定了汉族蓬勃发展的根基。
那时的华北平原要比现在湿润,也比现在温和,到处是茂密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华北平原南部,甚至生长着常绿阔叶林。虽然是平原地带,由于茂密森林的存在,视野并不开阔,交通也不是一马平川。对于刚刚进入华北平原的华夏先民们,在华北平原生活并不容易,需要逐渐适应。那时的华夏先民们刚进入华北平原的主要任务是破坏森林,获得空地,以便耕种。华北平原当时应该已经拥有采集游猎人口,这些人口是华夏先民们需要面对的生存竞争对象。不是对手被赶走,就是自己被赶走,零和博弈。华夏先民靠着农耕的生活模式,得以保持着较大的族群人口规模,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胜利者总是华夏族群。近千年的时间内,华夏族群用自己的农耕方式也许就可以完全占据华北平原。
随着华夏族群占据华北平原,随着华夏族群生存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华夏族群人口规模膨胀许多,文明发展速度增加许多,华夏社会逐渐从部落时代走向部落联盟时代。由于距离的隔阂,华夏族群内部也产生分化,不同的亚族群在产生着。非华夏族群已经基本被赶出华北平原,这并不意味着争斗会结束。随着华夏族群的分化发展,随着差异的增大,随着人口的扩张,新的争斗依然会产生,这是华夏族群内部的争斗。华夏族群内部的争斗,大概在5000年前已经开始。争斗促使部落联盟产生,促使部落联盟增大,国家雏形基本形成。
在长时间的部落联盟斗争中,最著名的部落联盟斗争,也是影响最大的部落联盟斗争,是黄帝部落联盟与炎帝部落联盟的再联盟团体与蚩尤部落联盟的斗争。黄帝与炎帝都是那时的部落联盟首领,以黄帝或炎帝为首领的华夏部落联盟战胜了以蚩尤为首领的另一个华夏部落联盟(这两个部落联盟的人口,由于分化较早,已经产生明显差异)。这个事件以蚩尤部落联盟失败而告终,这是影响华夏民族的重大事件,也是华夏社会重大改变时期的标志事件。频繁的部落联盟斗争结束了,政权组织逐渐完善,国家组织将要诞生。蚩尤部落联盟被赶跑,一部分人口被融合到黄帝与炎帝部落联盟群体。蚩尤部落的被赶跑,是持续了上千年的跑,从黄河流域,退到淮海流域,再退到长江流域,甚至珠江流域,其后裔形成了现在的苗族。
黄帝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有水平的接班人,尧。尧干到老年,把领导位子让给舜,舜干了一段时间以后,把领导位子让给禹。部落联盟首领把首领位子让位给大家公认的贤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后代,这就是禅让制。这是古代中国国家政权逐渐形成时期的状况。这种禅让制也是部落联盟时代的传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靠部落首领选举出来的,若干部落选举一个共同的首领。部落联盟首领的作用是,领导全部部落合力抗御外来力量,调节内部不同部落之间的关系或矛盾,以及搞一些涉及不同部落的工程。刚开始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利比较小,并且受制于各个部落。部落联盟首领以奉献为主,有能力并且愿意奉献的人,才愿意干部落联盟的首领。此时部落联盟首领的竞争者比较少,不同部落之间,比较容易推举出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新的首领的推举过程基本是精英群体内部民主决策的过程,是将要退休的部落联盟首领与部落首领共同商议的结果。部落首领与部落联盟首领不是一回事。部落首领位子的传递,估计不是禅让制,而是传给后代,非洲近代或现代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估计古代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的。
-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