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名人事迹 > 详细内容
回顾两百年家族史/王嘉仁
作者:王嘉仁  发布时间:2021/11/25  阅读次数:1672  字体大小: 【】 【】【

回顾两百年家族史

海南省东方市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嘉仁

——王允达家族读本

【十所村】村头有口古老的老马井,在雄伟高大的酸梅树映衬下显得古朴而神秘。过去东边的水沟陔围绕着的奇花异卉也显纷香奇丽。乳白色的井水流淌了两千多年,哺育了一代代十所村儿女从远古走到今天。喝着生冷的井水,走过漫长的岁月。这就是村东边这口不老的天南第一泉。曾受到郭沫若、田汉老前辈赋诗赞誉的老马井。[传说是地下的暗流]在乡间横贯,喷涌流向人们向往的地方。无论岁月流逝,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一直保持不老的姿势潺潺流淌。可是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人事变迁,川流不息,也己面目全非。我们的亲人也在这时间的长河中换了一茬又一茬。

    母亲离去

200458日早晨四时十八分一声噩耗传来,我们可敬、慈祥、伟大的母亲匆匆告别了艰辛苦难的一生,带着对子女儿孙的依恋,不舍地走完了一生的旅途,在我们亲人难舍难分的泪眼和悲痛中,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九岁。

母亲是东方市十所村唐启熏先生之三女名为唐三引,生于19261224日丑时,身高一米六,中等身材,一个典型的农村知识分子家的女儿。但也是一个不幸的女儿。出生不足一岁,父亲就因病去世,丢下母亲和两个女儿,靠母亲辛劳抚养长大。自1944年与父亲王允达相爱结婚后,一直厮守终老。育四男四女,长子王嘉仁、次子王嘉圣、三子王嘉耀、四子王嘉华;长女王石兰、次女王正兰、三女王桂兰、四女王平兰(王梅)。

母亲逝世时最大的安慰是在撒手人寰时八个子女所有媳妇都守在身边,特别是最小的四女王梅特提前请假从深圳赶回家乡陪护。母亲一生是艰辛的,也是幸运的,她是在所有亲人的关爱和陪伴下安详离世,一定飞到属于她的天国,在另外一个时空找到自己的幸福和自由。母亲也是天底下最好的一个农村妇女,无论在邻居乡里,从来都温文尔雅、与世无争,她淡泊明理的胸襟令人赞叹,她热爱生活的点点滴滴,她顽强跋涉的那段艰辛岁月,她对子女、亲人和邻居的怜悯之心和无限的爱,都留在活着的人们心中。家中谁最困难,她便时刻记挂心中。二十世纪70年代二妹家中最贫寒,一旦父亲下海打鱼有一点收获,母亲一定会盛一小碗给二妹送去。我们这个大家庭就是在母亲扶弱助困的家风中逐渐壮大发展起来的,只要哪家有困难,母亲就会在家庭会中提议大家去帮扶,所以我们八个子女和家庭,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都幸福快乐地茁壮成长,开枝散叶长出新芽

母亲是在200435日傍晚八时许发病,我们紧急送往市人民医院救治时被诊断为脑出血,为紧急有效治疗,特邀请专家罗光华(脑颅科)主任,从海口省人民医院赶到八所,做了脑引流手术。三天后(即39日早上)为了让母亲得到更好的治疗,四兄弟四姐妹决定把母亲护送到海口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多方医治,加上子女们的细心照料,母亲病情渐见好转,便于200442日从海口省人民医院出院返回家保守治疗。可经过20多天医治,病情却不尽人意,又以2004431日送进八所市人民医院内二科住院治疗。全家族八个子女、四媳妇、大部分孙儿、孙女及亲戚都闻讯赶回八所,守候在母亲的身边,可病情突然于200458日恶化,凌晨418分,母亲终因医治无效,带着微笑,安详地离开悲痛的子女儿孙,善始善终地走完了一生。

开春的百花没有了色泽,世界一片片惨白。王家的儿女们为悼念慈爱的母亲,特设了白色的灵堂,儿女、孙儿孙女们忍着悲痛的心情,进行5天的祀祭,守灵21天,并纷纷提笔为母亲写下了表达内心哀痛的挽联多条。其中有:

痛悼慈母

凄泪涟涟怀儿亲孝意,

哀声切切悼慈娘英灵。

毋忘母训

艰辛苦辣培植孝道成才器,

示范儿郎造就鸿德笑九泉。

恩德永存

魂魄离开勤劳美誉留乡梓,

音容笑貌慈祥遗风在世间。

母亲的一生是无私奉献、凄苦辛劳的一生;母亲的一生是勤俭持家、忠厚纯朴、善良无私、胸怀宽广、待人诚实、从不贪图享受的一生。为了建家立业,为了抚养儿女们成长,她倾尽一生的血汗,终日辛劳,心中唯独没有她自己;她一生历尽坎坷磨难,尝尽人间冷暖。80年代,母亲为了让孙子孙女辈通过读书跳出农门,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母亲毅然决定到八所立足建房,给后辈子孙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于是大家庭以我牵头在八所盖起了2间瓦房,整个施工由父亲领头、女婿们都来参与,大家把希望的种子、种在了八所这片土地上,也成了我们大家族从十所向八所转移的开始,更是我们家族走向繁荣的开始。初来八所建房时,周围都是一片荒芜的草地荒山,别人都选择离市中心近的地方,但母亲却选择了这里,一个是地价优惠,另一个是母亲看上了这片荒地,于是每天起早贪黑,母亲就开始播种各种蔬菜、红薯等等,只要能开垦的,母亲就不惜余力去开荒播种,哪怕是一片废弃的不毛地,所以我们付买菜的钱几乎都省了下来。而母亲把省下来的一点零钱,变着法子拿来改善孙辈们的伙食及买学习的书本。她每次都等到市场快收摊的时候,用市场最低的价格收购残肢断臂的海虾海蟹以及它们的钳子,用清水一煮,吃饭时蘸点酱来吃,就是饕餮海鲜盛宴。母亲还专挑卖牛肉档口,把别人买剩下不要的大骨头如牛腿骨,用很少的零钱买了下来给孙辈们煲大锅粥,让八所读书的孙辈们全都吃饱还够营养。

十几年艰难的生活,照顾祖孙几代人的沉重家庭重担几乎要把她压垮,可她却顽强地咬着牙,同父亲挑起整个家庭的负担,一步一个脚印带着八个子女挺过了艰难的岁月。为了悼念母亲,继承她的遗志,发扬她的优良美德,高尚情操,我们忍住悲痛回溯母亲及家族艰难延续的点滴历程,希望儿孙后代能永远铭记心中,发扬先人的遗风。

第二章 家族苦难发展史

懂事后我常听父亲说:曾祖父如式公成人后娶符氏为妻,1891721日生儿子道高,就是我们的祖父。在旧社会祖父道高公生下不足一岁,母、父就相继去世,成了无人照顾的孤儿,寄人篱下,完全靠一个姑妈含辛茹苦的牵养长大,一直寄养到五岁多。由于生活所迫,姑妈再也无力承担祖父的口粮,才忍痛割爱把祖父送给大户人家秦唐观当了长工。主要放牛还兼干其它活。一直做了三年多牛马,姑妈看到这孩子瘦得只剩皮包骨,实在无法呆下去了,就叫回来。后和家族兄弟讲情,八岁多送进大户人家。也可说当时得到家族兄长王道熙公的恩惠收养(道熙公后来为拔贡生,感恩县第一县令),在这家一直干了十二年。由于道高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得到道熙公赏识,并帮娶罗氏为妻。娶妻后由于生活所迫,祖父不得不离家到高排村给一个叫符亚五的地主家打长工,一直熬了三年多,可无论多么拼命,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无可奈何之下,又逃出来,跟符廷发的父亲到更远的港门村与一家渔业主下海捕鱼。海上捕鱼三年多,有一次出海,遇上大台风暴雨,翻腾的巨浪把船打翻了,祖父二人在汪洋大海里漂了一天一夜多,靠互相的扶持和鼓励,最后终于被路过的渔船救了上来,侥幸地拣回了一命,但已经身无分文,只得心有不甘地又回家乡。可简陋寒酸的祖屋家徒四壁,无一点家业、无农具、无田园,祖父只好给别人打点零工换取少许食物来维持家人生存。由于祖父人缘好,又勤劳肯干,被卢松香祖母相中,投靠为妻,并在19241025日生下了我们的父亲允达。当时家境困难重重,根本无法维持生活,祖父只好忍痛割舍妻子幼儿,离家到偏远的乐东英哥海给盐霸打工,在那里辛苦干了两年,由于劳动量超大,祖父劳累过度,身体吃不消,加上薪金微薄,只好再返回家乡。回家后经亲戚介绍到居龙村向一家大户租了十几亩水田来耕种.,约定分成为三七开,即田主七份,祖父劳动得三份。农忙的闲暇,祖父还兼给村里人做些杂工(主要以泥工为主),这样终于维持了一家四口人的生活(父亲之后家中又添了红来姑姑)。父亲五岁那年,大概是1931年就开始给别人家放牛,每天顶着日晒雨淋放了三年多,终于劳动换得一头小牛。有了牛就能做好多工,祖父祖母商量了一夜,决定到罗带三姨妈家,在老周坝租了他们家十亩田来耕种。几年期间由于风调雨顺,收成较好,分成也高些,家里生活上也就有些好转了。从1940年起,祖父祖母就把点滴节省下来的钱,逐年拿去赎回我们家过继的王志道公家的放水田、坡田、懒多、瑶堆等田园约两亩,这时期才真正开始有了自家田园耕种。可是好日子才刚刚开头,旧社会的黑暗马上又让那点曙光破灭,1946年冬季祖父去老番坟干工时,路上碰上国民党陈大环(罗带人)一伙,他们冤枉祖父说:“你是共产党的奸细。”因为当时是剿共高峰时期,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无端冲上来就把祖父打倒,打得遍体鳞伤,当场吐血昏倒,不省人事。这还不算,他们还毫无人性把祖父拉回罗带村继续拷打,祖父回来后就一直吐血,家中又无钱治疗,只能眼睁睁看着祖父长期被伤病折磨,最终在1949619日这天,年仅五十八岁祖父含恨离去。与祖父患难与共的祖母由于伤心过度,也病倒卧床,身体也因无法吃喝迅速垮了下去,只过了13天时间也跟了祖父悲痛逝世,当时年仅五十二岁。

据父亲回忆说,祖父、祖母的相继去世,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打击,家中无钱料理后事,才24岁的他只好把自家生存的唯一依靠——那童年劳动换来的一头耕牛托付给堂兄王付德二哥,拉到崖城去拍卖。卖得四十光洋,总算够钱草草把双亲的丧事办完。没有牛来耕田以后,日子就更难熬了,父亲只好通过给别人打零工,来换取借用别人的耕牛来耕种自家的田地,同时也通过给别人打散工换取一点小钱和粮食,来维持家庭的口粮。1949年秋的一天,父亲到老番坟犁红薯地又碰到小岑和罗带的四个国民党游击队经过,他们把父亲煮好的一罐红薯通通吃完后,竟龇牙咧齿大骂父亲是“共产贼”,又指使他的兵,拿枪拿棒一拥而上殴打父亲,直到遍体鳞伤倒地不省人事,才罢手离去。幸亏当时遇到我们村几个好心人路过,才把父亲抬回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才有见好转。因为他们下手太毒太重,使得父亲终生忍疼受痛,伤病积到了腰骨,至20009月动了大手术,才解除多年的病痛,坚强地活下来。一想起此事,我们就对万恶黑暗的旧社会切齿痛恨,更期待新中国的新生活。

1949年冬,当父母把家中的一切能当的当,卖的卖,给祖父、祖母办完丧事后,家里已一贫如洗。就靠父亲出外抓鱼及给外户人家打散工,来维持生活及换取一点生活的必需品,而母亲则拖着我和未满两岁的二弟,四处觅食,艰难度日。我们兄弟俩瘦弱得像两棵枯草,虽然缺衣少食,身上穿的都是千疮百孔的破衣烂衫,却顽强地相拥活着。当冬天来临时,在凛冽的寒风中,夜晚没有被子和毯子,我们俩兄弟只好生火取暖,或蜷缩拥抱钻入稻草中,互相用身子取暖过冬。这样饥寒交迫的日子年复一年,我们两兄弟跟着母亲一起相依为命,度过了多少寒冬腊月啊!

1950428日,解放军将解放海南岛时,国民党溃败逃亡台湾,当天抓了很多民工,为他们挑子弹和炮弹。其中也把我父亲抓去挑,但父亲由于水性好,一上船就趁国民党混乱中跳下海,从海中泅水上来,剩下的人都被带到台湾。

19505月,海南岛解放后,生活虽然艰苦,但稳定和充实,分了田地后,父母终可以安居乐业,而几个妹妹也相继出生,给家中增添了许多生机活力。我和二弟俩人每天也能帮助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白天我们去放牛,那时二弟嘉圣一个人就给别人家放了十多头的牛,每天我们早早三、四点钟就被外婆叫起床赶到村头、村尾拾猪粪、牛粪,白天还拉上牛车到放牛坡、亚燕园河边等地再去拾牛粪,割绿叶当肥料。一有空闲,我们就帮父母到菜园地扛水浇瓜、浇菜。艰苦的岁月让我们兄弟姐妹自小养成吃大苦耐大劳的坚韧意志,无论多么艰辛的工作,我们从来都不喊苦叫累。

父母为了养活我们兄弟姐妹,终其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整日废寝忘食劳作,不辞劳苦下海下田,不知疲倦耕田犁地,对子女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母爱,无论多远.对我们都牵肠挂肚,无论多艰难都把我们哺养成人,就算呕心沥血牺牲自己他们都在所不惜。这样的日子我们子女怎能忘记,又怎敢不顽强拼搏。

记得在1959年自然灾害、粮食紧张的年关时期,当时家里颗粒无收,为了维持全家八口人的生活(那时期父母已生我们三个兄弟三个妹妹了),三弟王嘉耀又刚生一岁过来,由于营养不足引起水肿。全家大大小小像小燕子一个个张着饥渴的嘴,瘦的瘦,水肿的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便和父亲商量,由父亲携儿带女外出谋生。于是在五九年的农历四月,在一天晴朗的日子里,父亲带上二弟嘉圣和大妹石兰,拉上家中唯一仅有的一部牛车、犁,走上求生的道路。三父子历经各种磨难,历时三天四夜到了崖城的头灶村。本想投靠亲戚谋生,怎料此人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看到三父子一到,便满脸横肉大骂一场,说父亲带着两个孩子想去累死他等等。为了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地维持生存,父亲草草搭起一个草棚,一天到晚起早贪黑外出捕鱼抓虾,留下兄妹俩在野外放牛捡稻穗,过着忍饥挨饿的流浪生活。父亲回来时经常看到兄妹俩拥抱着痛哭,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而父亲悲痛万分,难堪焦灼。过了一段时间,由于受不了别人的怒目敌视,辱骂冷落,父亲只好饮恨吞声带着俩兄妹重返归程。一路上三父子风餐露宿,碰到的情景都是残破和凄凉,令人触目惊心的。这事已过多年,可当时的情景在父亲和弟妹的心目中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眼前,在昨天,但他们从来都未流露过内心的悲酸。

粮食紧张的饥荒时期,为了寻找维持生命的野草树根,1960年的一个夏天,母亲带着我到十多公里外的二根筒(即现在新港上来滨海大道与富岛宾馆路口处)挖天门冬来充饥。(我们原先住在十所村),我们母子挖了四大箩筐,母亲为了让我少挑点儿,就自己拣得满满两大箩筐给自己挑。由于路途遥远,母亲又骨瘦如柴,一路上担着沉重的担子东倒西歪,由于体弱饥饿挑到八所河时母亲已是上气不接下气迈步艰难,瘫倒在路边,整个人就坐在那里面色青白,留下心急如焚的我。过了好长时间,有个人(罗××)拉牛车路过,我上前请求他帮助一下我们母子,可他却无事般地怒目相看,拉着牛车冷漠地走了。当时我的心真如刀割,但自己却又无能为力,只好默默地在心里流泪。后来得到好心人卢秀香的帮助,我们才费了平生之力,艰难地回到家中。一想起此事我总心潮起伏,有万般心酸落心头。

有一次(19607月的某日),母亲与父亲商量到外地寻找红薯苗,于是父亲忍饥走到昌江县石碌镇寻找。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得了约四十斤(二捆)苗,后就坐火车返回八所。但由于饥饿、疲劳过度,到了八所火车站,父亲一下车就累得昏倒在地,躺在那里,动弹不得。后来二姨妈卢路香拿了一些稀粥去给他吃,才苏醒过来,艰难地把红薯苗带回家里种。

在粮食紧张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即1959-1961年),母亲常常带着我和二弟、大妹到很远的野外(竹根沟、亚燕坡、高岭、陈金田、二根筒)挖可以充饥的树根野菜,如天门冬、地门冬、摘模哈子,拣红莳藤,掏红茨根、摘海鹅菜、挖老惯茨等等。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我们都找来吃,以维持生存。我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外面搜寻吃的,艰难地度过了五九年、六零年、六一年三年困难时期。

19619月我考入了八所中学初中,成了当年我们村唯一一个考上的中学生。在中学念书期间得到了恩师王展忠的启蒙和教导,给我指明了人生的道路和方向。使我一个农家的愚子能奋发努力考上琼西中学高中。因教学制度改革取消了考大学的机会。回家当了干部,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了自己一生的力量。

我上中学后给家里又添了一个重的压力,父母亲不但要给生产队多干一些活挣工分(那时为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靠劳动挣工分来分红)来养活全家,还得支付给我上学念书的低微开支。父母亲对我的爱和体贴总是无微不至,不论找到一个红薯,或是抓到一条小鱼,有点什么好吃的也都留一半给我。有时候来八所市场卖菜还得煮点粥送来或叫大妹石兰送来给我吃,吃到父母从家捎来的粥,想到辛劳的父母,我的心常常感到内疚和不安。我真正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它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为了让我们兄妹吃饱穿暖,上学念书,父母老是忍饿挨冻,但我们从来都没有看到他们显露丝毫忧愁的表情,无论生活多么辛苦,他们总是含着微笑、坦然地面对一切。不仅如此,他们对那些遭受困难的家庭和乡邻常常心怀怜悯,哪怕有一点能力也不忘给予帮助。每当我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无比忧愁时,常会想起父母的为人和经历,烦恼忧愁就会烟消云散。我深深为有这样慈爱儿女的父母而感到自豪、骄傲。母亲生活虽然清苦,但一直保持开朗乐观,从未有一点抑郁或灰暗的表情。平时听到母亲的笑声,我所有的伤感和忧愁也都消融了。她那声声关爱的叮咛,心平气和的神态,忍耐和宽容的性情,时时铭刻在我的心中,不可磨灭、终生难忘。

第三章 艰苦创业兴家园

我们的先辈,是艰苦朴素、刻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奋斗典范,我族儿孙无不铭记心中。人人通过艰辛拼搏,把一个个小家庭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一步步发展起来,把生活一天天过得美满幸福起来。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全家十一口人挤在一间不到60平方米的低矮破瓦房,今天已建起了楼房八栋,面积超过2280平方米,是过去的38倍。有不少儿孙们还在海口、佛山、广州、深圳、珠海买了房,定了居。

不吃苦中苦哪有幸福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建十所的五间瓦房,父亲带着我和二弟到鱼鳞洲、新港一带的大海里打捞海石头,那时候我们三更起,五更睡,要等到海水退潮才能下海捞石,捞起后要用锤子打成小块堆起来,等到海水涨潮时再跟八所村的朋友借用木头搭成的排子,把石头慢慢的一排一排地拉上岸堆起来。那时候没有拖拉机、汽车。父母亲就到村里挨家挨户请别人帮忙用牛车去拉。每拉一次石头就得叫几十、上百架牛车,那时是粮食贫乏时期,母亲还要把家里所剩无几的粮食煮饭煮菜让帮工的乡邻们吃饱置换他们的劳动。海石备足后,父子三人又到后冲岑打了三个月的岭石头,打完后母亲请牛车去拉回家。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于1969年才建起在十所的五间瓦房。后来(即1992年)三弟为了建楼房就把南头的三间拆除重新盖了一栋两层楼房。

1980年改革开放后,我们家的兄妹们也开始了人生的大拼搏。那时候二弟嘉圣在公社农机站工作,他继承了父母刻苦耐劳和苦干加巧干的精神,学会了木工手艺、电焊技术和修理手扶车、拖拉机、推土机等等机械维修的专业技能,成为推动家族发展机械的先驱者,在家族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三弟嘉耀,自小就敢打敢拼、勤奋创业,对养鹅、养鸭、养鸽、养鱼、养猪、养牛家禽家畜样样学着养殖,自小成了养鸭、养鱼的专业户并受到当时的县政府的鼓励、表扬和资助。他十多岁就骑着破烂的自行车到昌江石碌水库、红泉、抱英、探贡水库一带抓虾捕鱼,又到昌江石碌镇出售,风雨无阻。三弟还在十所5间瓦房边挖了人工鱼塘,率先在十所进行人工养罗非鱼、塘虱鱼,改善了家庭收入。为了顺应发展,三弟又开始合资购买拖拉机、推土机等机械,从事工程施工。然而1987516日发生一次推土机意外事故,三弟不幸被压断一条腿致残。当母亲整天以泪洗面,家人们都担忧难过的时候,三弟却自己坚强挺过来。他身残志更坚,克服种种生活和创业的困难,付出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把运输和机械施工工程搞得风生水起,取得一定的事业成就,盖起了两栋楼房600多平方米,成为十所乃至县城的机械专业大户,取得比村里任何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更大的成就,成为我们家族的表率和骄傲。

        在二弟、三弟的引领下,我们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就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筹集资金搞机械和运输,开始了家族创业的新篇章,也开始了从无到有,从购买手扶拖拉机到大型拖拉机、推土机、汽车、自卸车、装载机、挖土机等十多部各类机械车辆的恢弘历史。在短短十年内家族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十所地方的机械大户,家族在十所村里也开始有了经济地位。

        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家庭从一个大家庭发展成为八个家庭。从1986年开始,作为老大的我首先迁移八所定居后,兄弟姐妹们陆续向八所搬迁,渐渐地离开了十所老家的祖居,在八所城市里建起了楼房,定居在城市内。

致富不忘教育,我们八兄妹在努力搞活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不忘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了良好的教育,我们的后代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因此加强对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问题就摆在面前。在对子女文化教育的大事上,母亲更是走在我们的最前头,她用思想和行动带动整个家庭提升子女文化教育。为了让子女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母亲极力倡导,甚至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付出沉痛的代价,逐个把有条件的子女逐年转入市(原县)重点学校念书。初期孩子们没有地方住,我们大家庭就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筹钱先买下一块地皮,然后大家出力共同盖起几间简易瓦房,供孩子们住宿念书。从1986年到1994年间,母亲在这几间简陋的瓦房中,照顾过几个兄弟姐妹的孩子们多达十几个人,他们挤在几间小瓦房里,靠母亲照料生活,而母亲每天亲手给他们煮饭做菜 ,处理一切家务(因当时我还在抱板镇下面工作,兄弟姐妹们也在十所村劳动生产)。只好发动孩子们团结互助、共度艰难的精神,让大孩子、带小孩子,相互照顾,互相督促学习,共同进步,而有了一个栖息的地方,孩子们学习拼劲都十足。那个时期家里生活条件较差,每个家庭经济收入微薄,生活比较困难,十几个孩子一天也只有几块钱生活费来开支买菜、买油。为了补贴家庭生活开支,母亲在百忙中不断拓荒一些荒地种菜、养猪养鸡养鸭等等。母亲除了自己种菜、养猪来补贴生活外,为了节省开支,母亲到市场去卖菜时,经常拣些便宜的东西买回来给孩子们当菜。如小鱼、牛骨头、牛腩、小虾、小蟹、菜之类。那个时期这些东西属于下等品,无人买。而且常常等到菜市快收摊时去买别人卖剩的菜,这样即便宜又丰富。夏天还常到市场或卖瓜的场所拣些西瓜皮回来,把瓜皮上还带着点红的部分用刀削下来洗干净给孩子们吃,让孩子们消暑,剩下的青西瓜皮用盐来腌当菜吃。那时,我们的家庭生活过得十分艰苦朴素,但很充实、幸福快乐,没有一点滴的忧虑。而我们的后代也很争气,他们人人自强不息,通过刻苦学习,先后考入北京、南京、上海、重庆、吉林、长沙、兰州、武汉、天津、太原、广州、湛江等高等学府,孩子们都学会了做人做事的本领,树立远大的志向,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番苦心。

我的大儿子王隆钦1998年在大学念书快毕业时曾写回一封信这样表达他的思想,他说:“从高中时候起,我就深深地感触到父母的艰辛,为了供我们这么多子女学习、生活开支而不停劳碌,而低声下气屈从于一些专抬高调、只会欺压善良的小人,心里时不时一阵酸楚。那时的我多么想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让父母也风风光光给那些人看,所以心中一直有着创一番事业的火苗激励着我学习。”这正代表了我辈儿孙们自强不息的心愿和理想追求。他在另一封信中还写到“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自己多付出之后,获得更多价值回报更令人兴奋的。没有什么比推动自己或家族的前进发展更令人执著,更令人振奋的。”正是由于这种理想和目标激励了儿孙们的努力学习,锤炼了他们的意志,所以他们能够在人山人海的激烈竞争中勇立潮头,大胆追求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前途。我们相信经历儿孙们这代人的努力后,我们的家族业绩将更辉煌,我们的家园将更美丽。而“门前春色浓,玉堂花纷香”这样美好的家园总有一天会到来,给我族儿孙增添更灿烂的光彩。

第四章、承前启后好家风

近两百年来,我祖上四代人,上代无家可归,后靠过继王志道公的一间简陋矮屋,暂时遮风挡雨,过着近百年来忍饥挨冻、节衣缩食的坎坷生活。但我们几代人总保持勤朴持俭,待人友善的良好家风,虽寄人篱下,也不忘温顺和蔼、忠厚诚实的本性。祖上虽没文化,但也好广交志士、尊长敬贤、习礼重义、谦恭待人、贫而不卑。由于长期的积德行善,我们家族才搏得今天繁衍后裔,子孙争光的局面。回首两百年的家族历史,吾族儿孙宜持家风,艰苦朴素、开拓拼搏、不畏艰难、创基立业,发扬上一代贤慧忠孝、严于律己、奋发图强的精神。目前,族内儿孙及外甥子女,不但在经济上小有成效,而且在学业上也颇有建树。

古人云:“攀书必自有路,浮海岂怕无边。”“书海无涯勤探索,人生有价力追求。”在我家族儿孙的努力下,我家族大学以上学历有25名,其中18名为本科、学士,4名为研究生,1名博士。孙女王隆娟、孙媳马晔还是大学讲师,回顾家族儿孙可谓人才辈出,文化蕃隆,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好开端。如今各行各业、祖国许多地方都有我家族儿孙的影子和音容,这局面多么来之不易啊!

想到我家族原本是无依无靠、经济基础差、政治无靠山的浮萍,如今靠共产党打出来的天下,在这和平年境里,经过我们两代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靠传承母亲那钢铁一样坚韧、刚强的意志,以及像海一样深远、宽广、包容、爱人的胸怀,今天终于取得这样的局面,深感欣慰。母亲常教导我们说:“忠厚老实吃不了亏;清白做人办事,睡得好觉;骗人首先被骗的是自己;害人最终害的是自己;做人不做亏心事……”等等的教训,这也让我们子孙后代在将来的人生路上走得平安舒坦。记忆里,母亲总是笑眯眯地叮嘱儿孙们说:“身在农村读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它让我们认识文化改变命运的真理。在母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诲下,儿孙们都知道:“要前程,须读书”的道理。

母亲还教导我们,“不往苦里钻,哪有幸福来”,这一直是激发我们向前拼搏的动力,让我们敢于把自己置身汹涛骇浪中,去接受生活的各种磨砺和考验,去接受艰辛的洗礼而涅槃成凤凰。是啊!我们的先辈、父母不畏艰辛拼搏的历史犹在眼前,我们儿孙又何曾害怕苦和累。我们的家庭过去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但全家大小依旧和睦相处、团结互爱、尊老爱幼,几十年如一日同甘共苦、共度难关。如今在儿孙们的共同努力下,家族中已把居家住宅遍布祖国各地,每个小家都有了广阔门庭、书声如潮的好环境。

我家族儿孙们虽未雄冠乡梓,誉满神州,但能取得今天的好局面,哪一件不是经过艰苦奋斗,付出极大努力和汗水而得来的。我们都有追求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那就是传承我们家族先辈的无畏拼搏精神,发扬祖辈团结互爱,和睦相处,相互包容,互相理解,携手共进,共谋发展的优良传统,时刻保持高尚美德,维护家族团结。那么,在以后的漫长道路上,我们的后裔将更加繁荣昌盛,在各条战线永立朝头。

今天是母亲逝世的第20天,谨以此近两百年家族史告慰儿孙后辈们,记住我们前辈的苦难,及伟大的母亲。莫忘母训,把母亲的教导永记心中,使我们的团结友爱、提携共进精神发扬光大,让母亲在地下长眠安息!

  

2004528日撰文

20205月整理  2021-7-27整理

十六世后裔王嘉仁(长子)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