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研究考证 > 详细内容
阳新筠山王氏渊源考究 王义才
发布时间:2016/2/17  阅读次数:4784  字体大小: 【】 【】【

阳新筠山王氏渊源考究

王义才


        筠山,位于阳新富河以北、大冶湖南岸、太子镇东南方向,由若干山脊呈东西走向组合而成,平均海拔在400米以上,最高峰峨眉头海拔681米,总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X036县道(太子至王成)穿境而过。1984年,阳新县在此设筠山乡,下辖石井柯、周堡、半山董、陈堡、夏清、石塔、老屋、小港李、上蔡等九个行政村,人口最多时接近7000人。1999年,阳新县撤销筠山乡,划归太子镇管辖,将原有行政村整合为筠合、半山董、陈堡、上港、筠岭、老屋等五个行政村。2013年5月,黄石市委提出建设大冶湖生态新区,将阳新县“两镇一区”(大王镇、太子镇、金海煤炭开发区)委托黄石开发区管理。
        在筠山,王氏绝对是第一大姓。整合以后的筠岭、老屋、上港三个行政村下辖的老屋、豹坑、坳下、阳坑、石塔、青藤坑、下底港、毛竹林、北山等9个自然湾全部都姓王。(注1:2005年、2006年,老屋整村搬迁至筠山脚下,但行政区划还是属于太子镇;注2:通常所说筠山王姓有11个庄门,主要是按照落业太公区分,老屋湾包括老屋庄、新屋庄两个庄门,豹坑湾包括豹坑庄、北舌庄)。在全市范围内,还有陶港镇石盘堍、油铺庄、下四房,浮屠镇芦湖庄王家坝,黄颡口镇沙子垴、菖湖新庄,大冶市大箕铺镇王泥垴,均是筠山王氏亲近分支出去的7个庄门。另外,还有4个庄门先后迁居外地,分别迁至江苏省南京市句容县,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南陵县,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具体位置家谱没有记载,但已经查实并取得联系。综上统计,筠山王氏共有22个庄门,2003年修谱时统计总人口为3490余人。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和计划生育因素,时至今日约为4千人左右。此外,相传还有筠山王氏分支,曾迁居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四川省、贵州省等地,虽派人查访,但杳无音讯,失去联系。
        自古以来,筠山王姓都是同宗同派,渊源颇深,素来被相互认可为“一家人”。筠山王氏何来?作为筠山王氏后裔,笔者多年一直都想追根溯源。今闲暇之余,通过网络和家谱查阅到了一些有限信息,整合以后可作资料供参考。
关于筠山王氏起源,可以查到两种表述:
        (1)王氏宗谱(2003年修)在《景春祠续修宗谱新序》如是记载:周代灵王太子晋公,受封食邑于太原,易姬姓为王姓,开姓以来,至晋四十五世瓘文公,从江西德安迁居瑞昌上乡颜坑,五十世祖君津公之裔孙,屡向北迁,从双蟹口至福庆里南丁岩山麓,至六十八世祖如璿公生七子,我托业祖景春公系璿公六子。公殁于南,其子文一,始居凤山林,生子一清念,始迁檀木林,继迁白杨山麓,又迁鲤鱼畈(今陶港李才),至十五公,又迁回筠山峰城尖下,卜居老庄即今至老屋,开基创业、式廓日增,筠山于是有王姓焉。籍曰:王景春,公是筠山王氏支系之一世祖也。十五公到筠山,斩荆砍刺,骏展宏图,此地有崇山峻岭,不减会稽芳菲;多处茂林修竹,不逊兰亭风景。
        (2)世界王氏网文章《阳新王氏起源概述》(2013年12月24日刊发,王能才、王勇整理编辑)如是记载:君津公十九世孙景春公于南宋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由王英祠双蟹口老丁岩下社林畈迁阳新筠山王家老屋庄定居落业,为景春祠祖。
参见两种说法,基本一致,只在一些细节上有出入,我们逐一解读:
        (1)景春公何时到筠山落业时间?王氏宗谱《筠山王姓景春祠各庄分布图》记载:老屋庄,落业于公元1238年戊戌,由景春公迁居筠山,在县内拓展为九庄十八湾。世界王氏网记载:景春公是南宋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迁至王家老屋定居。一说1238年,一说1254年,相差有16年。1238年为南宋嘉熙二年,1254年为南宋宝佑二年,时值皇帝都是宋朝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赵昀。南宋是1127年为“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以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前后传五世九帝,享国153年,1279年被蒙古族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战灭。1238年和1254年都可以算为南宋的中后期,此时朝廷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在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双边交战频繁,民不聊生。战乱时期躲进深山老林,为古人避祸自保的常用办法。此时筠山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猜测景春公可能是为了躲避战事而迁居筠山,此处仅为一家之言。也有可能是景春公志向高远,所以背井离乡独立创业。
        (2)景春公落业位置在哪里?早年间的筠山到处都是深山老林、猛兽频出,景春公肯定会找一个相对开阔,并且有水有田地的位置安居。王氏宗谱《吾族奠居筠山始祖景春公墓志》中记载:吾祖青壮期间,始迁湖北阳新筠山,宅筑峰城山麓,即今之王家老屋。这个筠山王氏都普遍赞同。但在王氏宗谱《景春公一脉在筠山地区概况》还有一段关于景春祠的描述:

        王氏宗祠,现名景春祠,遗址在筠山阳坑后背的明家畈。自十八世纪修建以来,历经整修,气势雄伟,与对面山的茂林修竹遥呼相应、交相辉映。每年春秋二季大祭奠,汇集王氏家族,杀猪宰羊、锣鼓喧天、鞭炮震地,隆重祭奠列祖列宗,褒贬祠民的道德行为。日本侵华时期,遭日寇毁坏,从此萧条冷落,文革时期又被拆除,成为一片废墟。说到这,笔者有疑问:景春祠为什么建立在阳坑后背的明家畈?为什么不是建立在王家老屋?我们不能臆断景春公“始居的凤山林”就在阳坑附近,但是景春公肯应该在阳坑附近居住过。目前因无从考证,就不再累述,笔者也赞同宗亲普遍认可的落业在王家老屋这一说法。
        (3)景春公在筠山居住多久?从王氏宗谱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景春公以及后辈在筠山居住时间并不长,景春公的孙子清念公就离开筠山背井离乡,前后也就三代人在筠山待过,笔者猜测可能是当时筠山的条件过于艰苦,确实不适合人类居住。清念公始迁檀木林,继迁白杨山麓,又迁鲤鱼畈(今陶港李才),也算是到处流离。直到清念公的儿子十五公,才重新迁回筠山峰城尖下,开基创业,直至今日。说句题外话,按照我们通常的推算,称呼为十五公,大名应该叫“王十五”,想想也是醉了,这名字是不是有点不够严肃啊,不敢冒犯先祖,纯属个人闲扯。
        (4)景春公从何处迁居筠山?在《阳新王氏起源概述》中有一段比较具体的描述:“由王英祠双蟹口老丁岩下社林畈迁阳新筠山王家老屋庄定居落业”,双蟹口、老丁岩下、社林畈这三个地名,在今天的王英镇地图上已经查不到相关信息,但可以肯定是景春公是从王英镇迁居筠山的。《阳新王氏起源概述》还描述:君津公十一世孙元珏公,于公元1200年由江西瑞昌蛟溪洪一乡颜坑迁湖北兴邑(现三溪紫荆山东北),抵三溪口界(现王英水库底)定居落业。后元钰公五世孙昇五公携三子,于公元1214年由港北庄迁居福庆里老丁岩山麓社林畈定居,然后建王英祠,升五公为王英祠祖。也就说,筠山王氏是王英祠分支出去的,元珏公从江西瑞昌迁居阳新王英,昇五公定居福庆里老丁岩山麓社林畈,景春公系元珏公后裔,乃如璿公之六子,开始也是居住王英,后才迁居筠山落业。
        (5)景春公生殁情况?王氏宗谱《吾族奠居筠山始祖景春公墓志》中记载“吾祖生于元代初期……”,说景春公生于元代初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元朝是由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之前我们说景春公是南宋后期(1238年或1254年)迁至筠山的,如果景春公生于元代初期,那么迁至筠山时还没有出生,显然不符合逻辑。王氏宗谱世系详细中直接写“公生殁未详”。由于没有有力证据,景春公出生时间肯定是一个永远的谜,但笔者大胆推算,应该是南宋中期。关于景春公去世时间,也无从考证,王氏宗谱中记载:公当日回老祠祭祖,饮酒醉毙。也就是说,景春公是回江西瑞昌蛟溪老祠祭祖时饮酒过量醉死的。喝酒醉死,至今看来也有点不可思议,景春公回到江西祭祖,见到老家的兄弟叔伯,一时激动难免贪杯。可见景春公也是性情中人、耿直豪爽。景春公饮酒醉毙后,没有安置回家安葬,而是就地安葬在老祠之侧面,估计是因为当年交通条件有限,从江西瑞昌到湖北阳新,单纯靠脚力行走,估计要个把礼拜,如果再扛着棺材,更是耗时耗力。虽然景春公是我筠山王氏的落业祖,但在江西老家,也只能算普通人物了,后期景春公墓年久失修,四面浸水。1993年,筠山王氏宗亲合力将景春公墓迁回筠山,安葬在王家老屋对面山上的桔子园中,并且立合约禁令坟四周永远不许添葬。
        关于筠山王氏起源,可以说基本已经解读清楚。现在,我们再往前追根溯源、寻根问祖。
          世间有家姓,王氏为大姓。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山西谱牒专家考证,天下王氏源于太原。公元前571年,周王皇权传至东周第11代周灵王。周朝王室均为姬姓,周灵王名为姓姬,名泄心。周灵王长子姬晋,字子乔,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周灵王对他十分钟爱,立他为太子。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15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
        公元前550  年,周灵王22  年,首都洛邑附近的榖、洛两河水位暴涨,危及王宫安全。周灵王害怕水漫京都,决定堵塞榖、洛。太子晋以民生为重,认为壅水必危及农耕,直谏阻塞之不当。不料触怒父王,被贬为庶人(平民),被废黜后,太子晋郁郁不乐,于公元前549  年赍志而终,年仅17  岁。好在以前的人结婚生子早,太子晋还生有一个儿子宗敬。周灵王崩后,由次子姬贵继为东周国王,宗敬曾在周王室任司徒。但当时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王政失坠,周室衰微。宗敬引退,避乱迁至太原晋阳,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因宗敬是周王室的嫡亲后裔,当时太原人就称宗敬一家为王家,意思是王子王孙王室之家,这样久而久之,宗敬一支就以王为姓了。故太子晋成了王姓的第一代太公。从此王氏家族一脉起源于晋阳,派生于中原。

        晋公传至十八世孙,王剪生子王贲,王贲生子王离,祖孙三代均为秦国大将军。公元前208年,王离领兵围赵,不意巨鹿一战,被项羽所擒,兵败自焚。离公所生两子,长子元公,幼子威公,见父殁于乱军之中,元、威二公带家人远逃山东省琅琊市临沂,秦收赵之后,天下太平。威公返回山西太原晋阳,为太原王氏始祖。元公依然居住山东琅琊临沂,所以,通常认可元公为琅琊王氏始祖,后裔散居山东省胶南县一带。
        元公传至三十一世,有祥、览二公,祥公生子有无考,览公生子六人:长子栽公为琅琊东安王氏,次子基公为琅琊开闵王氏,三子正公为琅琊三槐王氏,四子会公无考,五子彦公为琅琊新安石王氏,六子琛公为琅琊江南锹溪王氏。
琛公传至四十三世,伟公生子谍之公,由山东临沂市胶南县迁入金陵任职(今南京)由金陵再迁洪洲(今南昌),宫拜洪洲刺史(今南昌市长),因避战乱,于唐高宋永微元年(公元650年)择地隐居江西德安锹溪定居。所以,谍之公成为江南锹溪王氏一世始祖。
        谍之公生子瓘文,瓘文公文学超众,文武双全,深受女王武则天的器重,于垂拱元年(685年)任凌烟阁大学士,赐封金紫光禄丈夫,官至工部尚书(今中央部长级),瓘文公其后裔繁衍五代,户则百余,人则近千,楼宇连贯,雨不湿脚,良田千亩,人丁兴旺,有二十个君字辈的五世孙,其中有八个君字辈(君湘、君甫、君济、君朋、君权、君津、君浅、君涌)的后裔,先后有十三支迁入阳新境内定居落业,并在兴国州富川门蔡家径建有一所阳新王氏公所,以及蛟溪祠、槐泉祠、云泉祠、王文祠、王曙祠、清夫祠、忠孝堂、王英祠、景春祠、下王祠、界首祠等十一个宗祠。
        至此,筠山王氏来源可以说水落石出。第一世祖太子晋在河南开始起源,由十一世祖元公迁居山东琅琊临沂,再由四十四世祖谍之公迁居江西德安爱民乡土矿村锹溪王庄,再由五十世祖君津公迁居江西瑞昌洪阳上乡颜坑,再由六十一世祖元珏公迁居阳新王英,再由六十九世祖景春公迁居筠山。
        由于掌握资料有限,以上为一家之言,不作权威,供筠山王氏宗亲参考。(作者系景春公之第二十三世孙,祖居筠山豹坑湾,后供职于黄石市市级机关,2016年2月因主持景春祠豹坑宗祠落成庆典查阅资料整理本文。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