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研究考证 > 详细内容
王大良·加强姓氏文化研究,增强王氏族人凝聚力
发布时间:2015/10/26  阅读次数:2688  字体大小: 【】 【】【

加强姓氏文化研究,增强王氏族人凝聚力    

——写在《中华王氏大典(福建卷)》出版之后

王大良

  

由王枝忠和王瑜臻先生共同主编、中国姓氏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王氏大典(福建卷)》,已于2015年初与读者见面了。作为该书的一个读者和关注、研究王姓多年的文化人,首先向该书的出版表示由衷地祝贺!

从书中可知,该书是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和开国功勋王直将军倡议发起、多位省部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参与、经过4年编纂而完成的。全书虽名为《中华王氏大典(福建卷)》,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开闽王氏的通书性著作,包括三王源流、典藏开闽王、王氏人口、王氏望族和王氏传人等5卷。从各卷内容上看,第一卷“三王源流”共4章,分别探讨中华王氏、闽王家族、台湾闽王家族和海外三王后裔源流,涉及到王姓得姓、三王家族来源、三王开闽与闽国历史、三王世系与源流播迁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也是本书最见分量的开篇之作。第二卷“典藏开闽王”实际上是关于开闽王氏的文化卷,其中的“传奇三王”“论道三王”“印像三王”3章分别涉及到三王的历史记载、传说故事以及对三王历史研究的系统回顾,“印像三王”一章又进一步分为“图说三王”“三王古迹”“三王名祠”3个部分。第三卷“王氏人口”是对2013年底以前福建王姓人口分布状况的详细统计资料,共包括统计图表和分布表2章。第四卷“王氏望族”分别对福建境内的泉州金坑王氏、安溪长坑王氏、莆田王厝王氏、南安贵峰王氏、晋江玉溪王氏、福清锦江王氏、石狮龙塘王氏、泉州丙洲王氏、龙岩桑梓坑王氏和福州石步王氏共10大望族进行了更为详细的介绍,使人借以对福建王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第五卷“王氏传人”分为王氏传人、王氏骄子、会长风采3部分,分别对福建各行业有代表性的王氏杰出人物进行了介绍。由此可见,该书实际上是一部以开闽王氏为中心、旨在弘扬王氏文化精神和为海内外开闽王氏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依据的新型家谱式著作。

如所周知,开闽王氏是以五代十国时期闽君主王审知等人为代表的王姓支派,因王审知及其兄长王潮、王审邽当年从光州固始(今属河南)到今福建建立闽国而得名,至今也是我国福建、广东等南方各省以及港台、东南亚或其他海外王姓人中最有影响的支派近几十年来,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措施的实施生活在台湾和海外各地的王姓人纷纷归乡寻根祭祖,这些归乡寻根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开闽王氏的后裔,开闽王氏也因此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另据该书对福建省2013年底以前的王姓人口统计,福建王姓人口将近154万,占全省人口的4.2%,这些人中大多都属于开闽王氏。加上台湾和海外各地的开闽王氏后裔,开闽王氏的总人口应在200万以上。如何让这么多人凝聚起来,形成具有高度认同感、充满自豪感和凝聚力、亲如一家的关系,不仅需要每个开闽王氏后裔的认真思考,也是研究界一直关注的问题。该书在这种思考和关注的大背景下编写出版,不仅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而且还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该书的编写出版,有助于增强开闽王氏乃至王姓全族、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为一部新型的家谱类著作,该书也像其他家谱一样,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的内容除与开闽王氏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外,还有一种凝聚作用。这种凝聚,实际上也是我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以一个姓氏的某最著名支派为主体而共同建构的一种向心力,同时也是相关姓氏或支派赖以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当然,在这一广泛的概念之下,还包含许多具体因素,其中如与血缘关系有关的共同心理、血缘认同等,也都是文化上的凝聚力,对形成心理凝聚力和血缘文化上的认同感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再者,这种家谱类著作还是各家各姓尊祖敬宗传统的直接体现,其中大都认定普天下的同姓人都有共同的祖先,天下的同姓人都是一家,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也一向深入人心。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家谱类著作还都把最早的祖先追溯到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那里,自称是炎黄子孙,表现出的也是高度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就是认同。尽管在事实上,姓氏来源有多种途径,今天使用同一姓氏的人在历史上不一定同宗同姓,同一个姓氏的人不一定出自同一个祖先,但在心理上仍认同只有一个祖先。这种认同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认同或血缘认同,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样,是一种向心力。正像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千条江河归大海,千枝万叶一条根”,这种江河与大海、枝叶与根的关系,所反映的便是一种凝聚力。而通过编写出版像该书一样的家谱类著作,不仅可以让同族的人了解本姓本族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借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并借以增强本姓本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同姓一家亲”的根亲情结。

其次,该书的编写出版,有助于促进开闽王氏乃至王姓全族、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像该书一样的家谱类著作实际上是家的文献,家是社会的细胞。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尤为重视血缘和家庭的社会里,传统思想观念往往以家为中心,注重家与国、家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家庭和社会维持一种井然有序的和谐状态,做到“尊尊”和“亲亲”,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或者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做到了这些就是做到了和谐。这种对和谐的要求在该书里也有明确体现,这也是非常可贵的。我国目前社会上所存在的家庭、人际关系及道德上的某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认为是传统美德教育被忽视的结果。正因如此,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目标,而和谐社会建设也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其中的文化当然也少不了像该书这样家谱类著作中的有益内容。因此,把各自家族中的传统美德凝练出来并收录在书中的相关部分,使之成为具有突出现实感的文化内容,不仅有利于彰显其文化价值,也有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传统中发掘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重建社会道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第三,该书的编写出版,有助于推动开闽王氏乃至王姓文化事业的繁荣。通读该书可知,主要内容是在研究从古到今的开闽王氏历史、现状和文化,这种历史、现状和文化,说到底也是天下王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从姓氏研究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文化实际上是由不同姓氏的文化组成的,开闽王氏既然是王姓的重要支派之一,而王姓又是全国人口最多、人数近亿的超大姓氏,开闽王氏和王姓的历史与文化无疑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另一角度看,像该书一样的家谱类著作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是一种显学,朝廷选官和社会上婚丧嫁娶、人才教育、社会稳定等都离不开家谱,至今仍在许多方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影响。尽管该书还只是王大典的福建卷,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出它不仅对开闽王氏过去家谱中的有益内容进行了继承,而且又有不少新的特点。如体例和内容都有新意,几乎无所不包,加以卷帙浩繁、图文并茂,完全可以认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开闽王氏文献。

当然,作为一部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120万字力作,书中也有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如其中关于开闽王氏祖先出自王子成父的说法,让人读来颇为讶疑。因为就我所知,开闽王氏一般被认为出自琅琊王氏,由于琅琊王氏的祖先自汉魏以来都被无一例外地认为出自周灵王太子晋,因此,开闽王氏的祖先当然也应与琅琊王氏的祖先相同。至于这种祖先出自王子成父的说法,所说的原本是指东莱王氏、太原王氏的祖先,目前还看不到除此之外的其他记载。而就王子成父说的本身看,大约最早是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中开始关注的,并把它作为他所见到的太原王氏来源的传说之一。在他所著《六朝门阀研究——太原王氏系谱考》(日本出版协同株式会社,1951)一书中,罗列了几种太原王氏先祖传说的来源,其中之一便是这种王子成父说。他还说这种说法的出处见于三国魏《王基碑》和唐韩愈《王仲舒神道碑》。其中《王基碑》说家于东莱的王出自“成父”,《王仲舒神道碑》称太原祁人王仲舒“其先出自王子成父”。《王仲舒神道碑》又进一步说王姓人“皆王者之后,在太原为姬姓,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因赐氏,厥后世居太原”。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撰写《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署名达良,海南出版社,1993)时,以及后来出版的几本王姓著作里,都介绍了守屋美都雄的上述成果,目的不过是让读者知道有这一说法。没想到这一说法在该书里得到发扬光大,并进一步把王子成父引来做开闽王氏的祖先,应算是该书的一大特别之处。事实上,守屋美都雄的说法只表明历史上有人认为太原王氏有这么一个来源,我本人在相关著作里所要表达的也这个意思,并不说明我认可这一说法。更何况开闽王氏的来源与东莱王氏、太原王氏都没有关系,该书把仅限于东莱王氏、太原王氏来源的说法直接用在开闽王氏的来源上,的确值得商榷。

又如,该书中关于开闽王氏在王审知之前的世系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商榷之处。在该书的《开闽王氏溯源》一节里,指出在唐武后宰相王方庆第五子王晔至王审知之前存在世系脱误,并把这一脱误定在王晔之后约3代人、80年,还补充了王晔子王儇和王儇子王淳、王淳子王煜等人名讳。事实上,如果认定王审知是王晔的后代,而王晔又是唐武后宰相王方庆第五子,这一世系脱误的确存在,但这个王晔是不是唐武后宰相王方庆第五子,世系脱误是在王晔之前还是王晔之后,还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我在与王成先生合著的《中华王氏通书》(天地出版社,2013)的相关部分里曾指出,开闽王氏出自琅琊王氏的唐武后宰相王方庆第五子王晔的说法主要见于后世编修的开闽王氏家谱,在至今可见的唐宋时期文献中仅笼统认为与琅琊王氏有关。如在今福州市闽王庙中所立的唐天佑三年(906年)《王审知德政碑》(即《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载:“公名审知,姓王氏,琅琊人也。后以大祖就禄光州,因家于是郡焉。”另一通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 的《重修王审知庙碑》(即《重修忠懿王庙碑铭》,该书引《全唐文》时称《忠懿王庙碑文》,该书引文中的王审知高祖名字是王煜而非王晔)也说:“公名审知,字祥卿,姓王氏,本琅琊人,秦将翦三十四代孙。高祖晔,唐贞元中,为光州定城宰,有善政以及民,因迁家于是郡,遂为固始人矣。”后世编修的开闽王氏家谱认定王审知高祖王晔就是唐武后宰相王方庆第五子,其说法实际上是出于木本水源之情而更为具体化的结果,真实性令人怀疑,因为它很难经得起推敲。在今天所见反映王方庆家族确切传衍情况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于王方庆名下确实有个叫王晔的儿子,排行第五,并说他官至殿中侍御史,有子名儇,挽郎。但同样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一则王晔官至殿中侍御史,与《新唐书·王潮传》和许多开闽王氏家谱中所说的终于固始令不合;再则殿中侍御史官居从七品下,而固始县令为七品,二者的品级也不相合。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再翻阅两唐书《王方庆传》便可知道,王方庆是个大约出生在唐太宗贞观末年又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去世的人,他的第五子王晔即使是他的遗腹子,也是唐代中叶以前人,不可能像前引《重修王审知庙碑》中所说的那样在“唐贞元中,为光州定城宰”。因为贞元是唐德宗年号,相当于公元785804年,已是唐代中叶以后。由于生活时代并不一致,所以同为一人的可能性极小,王方庆第五子王晔与王审知高祖王晔不太可能是同一个人

退一步说,即使我们假定王审知高祖王晔就是唐武后宰相王方庆第五子,那么,在王审知之前的世系表脱误也只会在王晔之前,而不是像该书所说的王晔之后。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按该书这样在王晔之后增加王儇、王淳、王煜3代,那么,王晔就不再是前引《王审知德政碑》、《重修王审知庙碑》中所说的王审知“大祖”“高祖”,而是王审知的8世祖了。事实上,在王晔至王审知之间的世系传承情况是清楚明白的,有当时的官方史书、碑刻资料和更多的开闽王氏家谱可以证实。如在王审知长兄王潮于《新唐书》的传记中,说“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晔为固始令,民爱其仁,留之,因家焉”,其中的“五代祖”便是高祖。前引《王审知德政碑》和《重修王审知庙碑》也说在王审知高祖王晔之后,王审知“曾祖友名,赠光禄卿。王父玉,赠秘书少监。父恁,赠光州刺史,继赠太尉。公即太尉之季子也”,或者说“曾祖友,赠光禄卿。祖蕴玉,赠秘书少监。父恁,累赠至太尉、光州刺史。公即太尉之季子也”,世系传承情况十分清楚,看不出存在脱误问题。这里所引《新唐书·王潮传》出自宋代、由欧阳修领衔的史官之手,《王审知德政碑》是一通由唐朝礼部侍郎于兢奉唐哀帝敕撰写碑文的官方碑刻《重修王审知庙碑》是一通由北宋福州刺史钱昱撰写碑铭的官方碑刻三者都因距王审知不远而一向被学界公认为具有最为可信的史料价值。该书在编写时并没有征引《新唐书·王潮传》和《王审知德政碑》,征引《重修王审知庙碑》时不直接使用至今仍能在福州闽王祠中见到的碑文文字,而是转引由清朝人编写的《全唐文》里的《忠懿王庙碑文》,其唯一原因大约是由于转引文字中把王审知高祖的名字误写为王煜、便于其在王晔之后加上王煜1代的缘故。

总之,该书作为研究开闽王氏历史、现状和文化的最新成果,尽管还存在某些可以进一步研究之处,但通观全书,毕竟涉及到了开闽王氏的方方面面,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因此也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