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研究考证 > 详细内容
辩证琅琊王氏世系源流-王晓家
发布时间:2014/4/16  阅读次数:2757  字体大小: 【】 【】【

关于《琅琊王氏传承世系源流考》一文的辩证          

   《世界王氏网》转载了2014年4月5日《中华王氏网》发表的王志锋先生《关于琅琊王氏世系源流考问题的修改意见》一文,对拙作《琅琊王氏传承世系源流考》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对学术争鸣和修谱与谱学研究,不无意义。现辩证如下:
一、《关于王元的出生年代问题》,应是公元前223年,文中作公元前186年为到台湾出席会议前稿急笔误,而我在《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对子晋公第十八世孙王离、王武和子晋公第十九世孙王元、王威四位先祖,是这样叙述的:
   王   离   (?—前207),字明。王贲长子。按:《萧山谱》、《姚江谱》载为王戊之子,若是,则为嗣子,双祧。与父、祖三世仕秦,官大将军,封武城侯。秦二世三年甲午即公元前207年,在钜鹿与项羽作战。项羽破釜沉舟,背水而陈,九战,粮绝,为项羽所虏,没于军中,自焚禁室,卒葬钜鹿县。《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琅琊刻石》颂秦文曰: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及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等十人,随秦始皇南登琅琊台,大乐之,居留三月,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时间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即公元前219年。按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考证王离应为王翦,理由是王翦之孙王离不应列在王翦之子王贲前面。其实,王离之父王贲后面尚有二叔王戊。当时,王翦当有二子一孙参与。十三年后,至秦二世,秦朝亡国。由此可见,秦始皇南登琅琊台,在随从的文臣武将十人中,王翦一家有王贲、王戊、王离三人伴驾。《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载: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史记》卷八记述秦二世二年癸已即公元前208年秦将王离围之钜鹿城,三年甲午即公元前207年楚军出兵破王离,《史记》世表记载攻破王离军于成武南。《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列有具体时间为秦二世三年端月,《资治通鉴》列为秦二世三年十二月。按:《萧山谱》、《姚江谱》载:公享年六十一岁,葬钜鹿。配大将军孙胜又作孙审胜之女,封富春县君,生二子:王元、王威。按:又有配吴氏,生元,配邹氏,生威之说,还有配刘氏之说。今从正史《史记》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此外,依据清末人王庸敬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撰修《王氏通谱》载:秦朝大将王翦之孙武城侯王离后裔王景肃,唐初累官至澧溰州刺史,生一子:王威,事载《全唐文》权德舆撰《王端神道碑铭》及李绛撰《王绍神道碑铭》。王端是王景肃曾孙,王绍是王端第三子,为王景肃玄。景肃之子王威,唐官衡州来阳令,生一子:王思献。按:权德舆撰《王端神道碑铭》称祖威,德州司马。思献子王端,唐玄宗天宝年间以文学著名,举进士宏词科,连中甲科,授崇文馆校书郎,改右骁卫兵曹掾,陇右节度使,奉授大理评事,迁拜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俄以本官内供奉赞东京畿采访,迁工部员外郎,谢病请长假告归,唐肃宗乾元二年已亥即公元759年行至信州,病卒于玉山,为文峻清,不汩于波流赏,与故太师颜鲁公真卿暨柳公权郎中芳陛员外,与当时名流,多为莫逆之交,唐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以三子王绍贵,追赠为华州刺史,唐宪宗元和二年丁亥即公元807年,晋赠礼部尚书,孙元泰、元质、元弼等于元和十年乙未即公元815年八月改葬万年县即今陕西西安凤栖原,权文公德舆撰神道碑铭及改葬墓志,配隋太师申国公穆五代孙吏部郎中问政孙城门郎李绍女李氏,贤明有仪操,累赠陇西郡太夫人,没于洛师,窆于颖阳,唐元和十年与夫合葬,生三子:王绰、王纾、王绍,事载《全唐文》权德舆撰《王端神道碑铭》并改葬墓志铭。按:李绛撰《王绍神道碑铭》有丁继太夫人忧一语,由此推测,公有原配、继配二夫人。王端长子王绰,入道精修,为桑门即佛门上士;次子王纾,文行笃实,唐历官右补关起居郎、右侍员外郎,库部郎中,失叙;第三子王绍,本名王纯,为避唐宪宗李纯讳,遂改名王绍,字德素,少为著名书法家颜鲁公真卿所器重,奏授武康卫,由此起家,复任常州刺史,辟为从事包佶领租庸盐铁署,为判官,唐德宗贞元中,丁母夫人忧,服除,累授殿中侍御史,江西观察推官,遂迁仓部员外郎,又迁户部、兵部郎中,皆独司其务,擢拜户部侍郎,宠赐金紫,复加朝散大夫,寻判度支,后二年迁户部尚书,唐德宗李适以王绍谨密,恩遇特异,唐顺宗李诵即位,王叔文变革夺权,唐宪宗元和初检校吏部尚书、东都留守判都省事,兼御史大夫,充东都畿内汝州都防御使,继迁检校尚书右仆射即副宰相,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武宁军节度度支营田,兼领徐泗宿濠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居镇六年,拜兵部尚书,明年春,兼判启部事,阶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封太原郡公,生于唐玄宗天宝二年癸未即公元743年,唐宪宗元和九年甲午即公元814年十一月晦日卒于长安即今陕西西安永乐里私第,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敬,元和十年秋八月四日葬万年县洪固乡,李贞公绛撰《王绍神道碑铭》,配河南少尹知府事赠工部侍郎相里造长女相里氏,茂于懿范,归于令人,先夫十九年卒,赠西河郡夫人,生三子:王元泰、王元质、王元弼,事载李绛撰《王绍神道碑铭》及《旧唐书》、《新唐书》。史载:自频阳东乡即今陕西富平迁居京兆万年即今陕西西安,遂为京兆万年派——王绍长子王元泰,唐官门下省典仪;次子王元质,唐官剑南东川节度掌书记、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第三子王元弼,唐官右威卫仓曹参军。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翦—王贲—王离……王景肃—王威—王思献—王端—王绰、王纾、王绍—王元泰、王元质、王元弼……王翦之孙王离后裔。京兆万年派——按:王翦、王贲、王离祖孙籍贯《史记》有载:频阳东乡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人。考:因为唐代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所以,特别重视太原王氏郡望。从传承观念上考虑,王绍便被皇家封为太原郡公;而清末人王庸敬以字释义,于《王氏通谱》中列王景肃为武城侯王离后裔时,便以郡望列为太原王氏世系附略了;而事实上,查包括二十五史在内的文化典籍,有许多琅琊王氏的功臣宿将被封为太原公侯,因此,不能因为被封为太原郡公字样就确认为王离后裔王景肃等人的郡望为太原人或王离次子王威的后人,而应以实际叙述世系的确切地域做为郡望形成的依据。
王   元   (前223—?),又名又元,字公覆,安徽《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作元,字首吉。王离长子。秦二世初官临淄令,封睢阳侯。因避秦乱,与弟王威一起由频阳东乡即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迁居琅琊皋虞即今山东省即墨市温泉镇,遂家焉——为琅琊王氏开基始祖,称琅琊派——按:琅琊郡原为越地,后为齐地,于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庚辰秦灭齐后设郡,郡治琅琊即今山东省胶南县西南,辖境在今山东省沂源县以南,平邑县以东,临沂市以北地区。又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琅琊刻石》颂秦文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即公元前219年,王元、王威二公祖父王贲、从祖王戊、父亲王离等十人伴驾,与秦始皇一起南登琅琊台,大乐之,留居三个月。乃徏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比之中国古代五帝三王。刻于金石,以为表经。皋虞,当时为美丽富饶之地,故元、威二公迁居于此以避战乱。《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载: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史记》卷四十六又载:齐威王对即墨大夫说:即墨田野阔,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王元、王威兄弟迁徏此地,为明智之举。按:秦灭六国,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琅琊为三十六郡之一。汉朝开国,于汉高后六年已未即公元前182年初置琅琊国。见《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考:此王元与王颐之父王元重名,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迁于琅琊,后徏临沂,为历史使然。生于秦王嬴政二十四年戊寅,卒年不详。葬琅琊皋虞即今山东省即墨市。先配郑氏,又配孔氏,生四子:王谆、王诚、王忠、王舒。按:安徽《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载:配孙氏,子二:诚、论。另据有关谱牒记载:长房元公后裔迁蜀始祖为王元宝、王元章,宋初由楚迁入,居南充城内府学正街。长支元宝公勤学好客,起堂甚丽,时号王家富窟,置业清水溪、凤凰寺、华滩垻、徐村垻等处——传二世:王应宸;传三世:王域辨;传四世:王文桂;传五世:王惟惠;传六世:王税僧;传七世:王宸起;传八世:王世用;传九世:王文富;传十世:王政、王仁、王钦、王亨、王信、王锡、王伦。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元……王元宝—王应辰—王域辨—王文桂—王惟惠—王税僧—王宸起—王世用—王文富—王政、王仁、王钦、王亨、王信、王锡、王伦……传四川南充王氏——二支元章公善画梅,世称名手。宋初与兄一起由楚之麻城县孝感乡马侯垻迁蜀果郡即今南充县,居城内府学正街,上世纪传至二十八世,为南充王氏——又有谱叙载相同:威公后裔由太原迁楚之麻城县孝感乡马侯垻,唐末宋初,因避战乱,元宝、元章二公迁蜀北之果郡即今南充府学正街——今一并列出,以备查询。
王   吉   (前110或前134—前48),又名王阳,字子阳。王渊次子。西汉著名学者、政治家、经学家,又是大孝子。生活俭朴,敢言直谏。少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官临邛令,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因举贤良方正,做昌邑王中尉,秩比二千石。西汉宣帝时出为益州刺史,因病去官,后诏为博士、谏大夫。师承著名经学家蔡谊。后以经学授徒,培养出宰相张禹、博士长孙顺等著名经学家。当时,朝廷设通晓《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王吉称职。西汉解释《春秋》的有《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邹氏传》、《夹氏传》,公是当时唯一能讲解《邹氏春秋》的传人,又是《齐论语》二十二篇的著名传人,以《诗》、《论语》、《邹氏春秋》教授弟子,尤精《韩诗》。因此,西汉宣帝征为太常博士。以上见《汉书》本传和《艺文志》。公又忧心于国事,多次忠言进谏朝廷,建议述旧礼,明王制,明选求贤,对故人和外戚待遇要优厚,但不要居高位,废除角抵之戏,压缩尚方巧作,节约开支。人们把他和古代圣贤相比,在当时颇有影响,开创了琅琊王氏求学上进、勤俭持家的经学世家家风,与子王骏一起被称为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励俗。后以病告归。家无金银锦绣之物,及迁徏去处,即由琅琊皋虞迁居琅琊临沂,所载不过囊衣,不蓄积余财,去位家居,亦布衣蔬食。公至孝。《汉书》王尊传载: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按:王尊系秦朝大将军王翦的叔父王蠋裔孙——西汉助刘邦开国并于汉惠帝时任右丞相的王陵裔孙。公官益州刺史、京兆尹,后隐退居东海,为当路王氏祖——吉公,以孝廉入仕,以至影响到以孝悌扬名的后裔王祥、王览兄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说他由琅琊皋虞即今山东省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迁居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遂为琅琊王氏居临沂始迁祖——考:琅琊郡为秦始皇划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之一,辖五十一县,西汉初年分置东海、琅琊二郡,皋虞,在西汉为侯国,废于东汉;临沂,也于西汉置县,与县南开阳相邻。公原家皋虞,后徏临沂。早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琅琊台,命丞相李斯刻石立碑,以做纪念。据《史记》记载:当时,王翦的长子王贲、次子王戊和王贲之子王离等十人随行,并在此居留三个月。之后,秦始皇又移民三万户至此。王离之子王元、王威兄弟,就在移民之后迁居于此。西汉元帝即位,遣使征召,卒于赴任途中。西汉元帝派遣使臣吊祭。岁在初元元年癸酉即公元前48年三月。有谱载享年六十三岁,当生于西汉武帝元封元年辛未,又有谱载生于西汉武帝元光元年丁未,享年八十七岁,还有谱载生于西汉武帝天汉元年辛已,享年五十三岁。卒后由今山东省临沂市孝友村回葬今山东省即墨市东,琅琊名士诸葛丰志其墓铭,崇祀名宦乡贤。《山东通志》卷三十七《古迹》四载:王吉墓在即墨县东五十里钱谷山麓,子骏、孙崇墓皆祔。山东临沂孝友村谱载:昔日即墨有祠堂、祭田,规模宏大。即墨人王元标撰《王氏追远录》一卷,论述远祖汉谏大夫王吉家庙事,甚详。又:《山东通志》卷三十八《疆域志》第三《建置》载:西汉宣帝曾祀太室山于即墨。太室山又称即墨山,《汉书》作天石山,在城东南。王公祠在城东皋虞城内,祀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丞相王骏、大司空王崇。按:王骏做过京兆尹,位列三公,但未拜相,时人为之遗憾。《汉书》有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备载琅琊王氏世系源流说: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徏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徏临沂都乡南仁里。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王元为避秦乱,先迁琅琊,后徏临沂。琅琊,显然系指琅琊皋虞。接着又说,四世孙吉,始家皋虞,后徏临沂都乡南仁里。明言王元至王吉为四世。而王吉又是琅琊临沂始迁祖。不过,王吉卒后,又回葬琅琊皋虞,并且其子王骏、其孙王崇,卒后也由临沂回葬皋虞,祔公墓侧焉。《汉书》说他少好学明经,以郡使举孝廉为郎,后举贤良为昌邑王中尉。而王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主上的举动,只有他和龚遂苦劝,减少了一些损失。所以,霍光辅政,废昌邑王刘贺,对公和龚遂处分较轻。《山东通志》卷四十二《职官志》第四于《历代职官表》一载:在太守、王国官属中,列公于王式以后,并加以说明:昌邑中尉。系年为汉昭帝、汉宣帝之间。《全汉文》收《上疏谏昌邑王》、《奏书戒昌邑王》、《上宣帝疏言得失》三篇。先配费氏,生一子:王崧,继配刘氏,生一子:王骏,一女:王□□。按:始修于北宋年间的《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晋代缵修的《琅琊临沂王氏宗谱》所载,列有四世人名,即王元——王谆(王诚)——王渊——王吉……与正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辩证》相符。而从王元至王吉世系,又有传六世说,清末人王庸政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年甲午即公元1894年撰修《王氏通谱》,依据《萧山谱》、《姚江谱》所载,列有六世人名,即王元——王忠——王浑——王曜——王袭——王吉……因年代较近,又与正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辩证》不符,今不取。再则依据《御制太原王氏世系悠远谱》撰修的台北《王氏通谱》所载,列有五世人名,即王元——王廷臣——王中——王乐——王吉……其人其事多无据,今也不取。依据时间推算,从秦子婴元年甲午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西汉高祖刘邦元年乙未即公元前206年汉朝开国,至公生年,约为公元前110年前后(有谱载王吉生于公元前102年,对照王吉之子王骏生于公元前81年,那么,王吉二十二岁时生王骏),实际上,时间跨度在一百年左右,若按有些谱牒所说公享年八十七岁,卒于公元前48年三月,则生于公元前134年,距王元、王威的时间跨度为七十年至一百年左右,若按王元生于公元前223年计算,距王吉生年公元前110年为一百一十三年,距王吉生年公元前134年为八十九年 。以三十年为一代,八十九年至一百一十三年不可能传承六世,如传六世,每世只有十五年至十八年左右,显然与传承代数事实不符,也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辩证》、宋人汪藻所修《琅琊临沂王氏谱》和山东临沂孝友村《琅琊临沂王氏宗谱》、安徽祁门《新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所载相佐,故从传四世说,而传六世说仅述此备考。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为信史,出自宋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和宋祁之手;而在唐人所撰墓誌中,却与此不谋而合,说明欧阳修他们修史时史有所征,采自当时谱牒和信史。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藏有唐文宗大和六年壬子即公元832年十月二十六日《唐故朝散大夫守尚书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上柱国临沂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琅琊王(衮)府君墓誌铭》载:王氏之先,本于周灵王太子晋……至八世孙错,七世而生翦,仕秦,复为大将军。翦七世而生吉,仕汉为谏大夫。由此,从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开宗立姓始祖王子晋之子宗敬公算起,至东周魏将军王错,确为八世。王错至王翦,中经王贲、王渝、王息、王恢、王元、王颐,因连续计算,王错已计入宗敬公八世孙之内,所以,便不计王错本身,为七世,算上王错,实为八世。因此,八世加七世,为十五世,再加始祖子晋公至王翦,实为十六世。而从王翦至王吉,中经王贲、王离、王元、王谆(王诚)、王渊,算上王翦本身,确为七世。因此,从王子晋至王吉,实为二十二世。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愤、王贡)——王谕(王渝)——王息——王恢)——王永(字元、王亢)——王颐——王翦——王贲(王墳、王戊)——王离——王元——王谆(王诚)——王渊——王吉……由此可见,有些史籍包括谱牒,其代数不够统一,大多由于不察历史或计算方法的不同所致。清末光绪年间人王庸敬撰修《琅琊王氏通谱》承袭《萧山谱》、《姚江谱》,与正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辩证》相异。总之,在以周灵王太子姬晋为王氏开宗立姓始祖中,由秦未汉初形成郡望,至王子晋十八世孙王离生有二子:长子王元与次子王威,分别代表了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两大郡望和支派。琅琊郡原为越地,后为齐地,于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即公元前221年设郡,郡治在今山东省胶南县西南;太原郡于秦王嬴政二年丙辰即公元前245年设郡,郡治为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在琅琊王氏中,王元四世孙王吉在西汉昭帝、宣帝时为琅琊王氏显贵创下基业。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以及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等,文韬武略,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家族的先河。到了西晋,王祥位居三公之上公,王览也官位显赫,王祥、王览的族孙王戎、王衍先后官司徒即宰相,使琅琊王氏家族声望显赫。由西晋至东晋,王导与从兄王含、王敦,从弟王舒、王邃、王旷、王廙、王彬、王舆、王尚、王棱、王侃等佐命功臣,勋业卓著,名扬四海。王导担任丞相秉政,王敦身为大将军守卫江左,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军事格局,使琅琊王氏势力和声望名闻天下,也使琅琊王氏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名门望族。而太原王氏,也于王威九世孙王霸之后尤其唐朝开国后繁荣发展。
二、《关于王元至王祥世系问题》:1、《王元至王吉世系问题》,以上已有详细叙述,笔者以正史和唐代前后的碑版为主,参照谱牒,并且注重谱牒的年代先后问题,仍然坚持四世说。2、《王崇至王祥世系问题》,王志锋先生是用清代谱牒谈到另外世系,与拙著据正史所载论述不同,今举子晋公第二十四世孙王崇,子晋公第二十五世孙王昇、王霸、王遗、王讚,子晋公第二十六世孙王遵,子晋公第二十七世孙王音,子晋公第二十八世孙王仁,子晋公第二十九世孙王书,子晋公第三十世孙王融,子晋公第三十一世孙王祥、王览例证:
王   崇   (前60—3),《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字德礼,有谱载字德义或庆安。今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王骏次子。西汉著名经学家。举孝廉入仕,以父任为郎,历刺史、郡守,治有能名。西汉哀帝建平三年丁巳即公元前4年四月丁酉,以河南太守入朝任御史大夫数月,因受皇亲国戚案牵连,被贬为大司农,两年后又迁卫尉,任职两月后又迁左将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作右将军。三个月后,西汉平帝即位,于元寿元年己未即公元2年八月戊午代替彭宣为大司空,位列三公,封扶平侯,邑二千户,封地临淮。公三世以为官清廉著称,治有能名,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时王莽摄政,公做大司空一年余,未及拜相,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壬戎即公元2年二月癸酉,谢病归。一年后为傅婢毒害。生于汉宣帝神爵二年辛酉,《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载为卒于西汉平帝元始三年癸亥,享年六十三岁。回葬琅琊皋虞祖茔父次。崇祀乡贤。按:《山东通志》卷三十八《疆域志》第三《建置》载:先贤祠在县学内,祀汉谏议大夫王吉、京兆尹王骏,共九人。其中,并未提到大司空王崇。由此推测,也许王崇卒后葬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临沂孝友村,并未回葬即墨,所以,不在即墨乡贤内。配解氏,生三子:王昇、王霸、王遗。按:安徽《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作配张氏,子一:遵。宋人汪藻修《琅琊临沂王氏谱》谓:崇孙后汉中大夫遵。《汉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王崇生王遵。姑附于此,下面详考。又按:汉平帝时另有一王崇,系丞相王嘉之子,封新甫侯。为防混淆,特此说明。另有福建御制表载:王崇生王讚,王讚生王遵,王遵生王峕、王音,王音生王荪,王荪生王书,王书生王仁,王仁生王谊、王睿、王典、王融。列此备考。
王   遵   (?—78),字伯业。王崇之孙、王昇之子。按:有谱载为王遗之子。又有谱载王霸之子,若是,当指有别于太原王氏始祖的另一王霸。北宋人欧阳修、宋祁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崇,字德礼,大司空、扶平侯。生遵,字伯业,后汉中大夫,义乡侯。生二子:峕、音。《东林谱》则载:王遵生王才。《世说新语》所附宋人江藻撰修《琅琊临沂王氏谱》,为南宋高宗绍兴八年戊午即公元1138年广川董棻据晏殊校定本所刻《世说新语·叙录》上卷《考异》本,列王融为琅琊临沂王氏一世祖,则谓:琅琊王氏,本居皋虞,后徒临沂。汉大夫吉生御史大夫骏,骏生汉大司空崇,崇孙后汉中大夫遵生青州刺史仁。对此考证,详说见王汝涛主编、红旗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王羲之书法与琅琊王氏研究》一书所载王晓家撰《关于王遵其人》。今再次考证如下:《汉书》为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代立传不载王崇之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琅琊王氏谱均载王遵为王崇之子,而宋人汪藻《琅琊临沂王氏谱》则载:崇孙后汉中大夫遵生青州刺史仁。仁四子:曰谊、曰叡、曰典、曰融。安徽《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载:遵,字伯业。仕东汉为益州刺史,拜光禄大夫,封义乡侯。配高氏,子二:时、仁。按:世谱载王遵做益州刺史,应在做乐浪太守以后。查史籍,后汉光武帝时代至汉明帝时代有两个王遵。一个为由西汉入东汉的霸陵人王遵字子春,少豪侠有辩才,于西汉末年新王莽时代官明威将军,在汉光武帝刘秀南阳举兵讨伐王莽时,于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癸未即公元23年与魏嚣一起举兵,于第二年被封为大将军,常有归汉意,数谏魏嚣。魏嚣不从,欲杀光武帝派去的使者,被其所救,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辛卯即公元31年遂归汉光武帝刘秀并卒于光武帝朝,是由西汉进入东汉的开国元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京兆王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少子毕公高之后,封魏,至昭王彤,生公子无忌,封信陵君。无忌生闲忧,袭信陵君。秦灭魏,闲忧子卑子逃难于太山,汉高祖召为中涓,封兰陵侯。时人以其故王族也,谓之王家。卑子生悼,悼生贤,济南太守,宣帝徏豪杰居霸陵,遂为京兆人。贤七世孙党,上郡太守。卑子九世孙遵,字子春,后汉河南尹、上乐庄侯。其中,太山为泰山,上乐为上洛。后汉霸陵又作京兆霸陵,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而大多数琅琊王氏谱载:遵,崇之子,字伯业,后汉中大夫,封义乡侯。生二子:峕、书。在时间跨度上,王崇活动的最后时间为汉哀帝建平三年丁巳即公元前4年以河南太守征入,当御史大夫数月,直至西汉平帝元始三年癸亥即公元3年以前。而霸陵王遵,据《后汉书》魏嚣传记载,为姬姓周文王少子即第十五子毕公姬高之后裔,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同。其人非琅琊王氏之王遵而系京兆王氏之王遵。对此,有不少著作和谱牒加以混淆。譬如,清末光绪年间人王庸敬撰修《王氏通谱》,叙述东汉光武帝时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的王遵,即为京兆王氏之王遵。此王遵生于西汉成帝永始二年丙午即公元前15年,卒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丙午即公元46年,享年六十二岁。京兆王氏王遵早于琅琊王氏王遵。琅琊王氏王遵,历经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并且与佛教结缘,是最早使佛教东传入中国的取经人之一,即以汉朝中央官员的身份西方拜佛取经人之一,包括与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有关白马驮经的故事。时间发生在东汉光武帝之子汉明帝在位期间,约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前后,佛教盛行于由印度或巴基斯坦、尼泊尔一带,当时的大月氏国在今阿富汉境内至中亚一带,由此传入中国。事载《后汉书》明帝纪和楚王英传。东汉光武帝刘秀驾崩于建武中元二年丁巳即公元57年二月,当时,汉明帝刘庄三十岁继位,改元永平元年即公元58年,六年后即公元64年梦佛。关于佛教东传入中国,《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注载: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阿堵指眼睛。对此,李善《文选》也有注文,与此相同。晋代已是寺院林立,佛教盛行。南朝梁刘孝标注引《世说新语》曰:佛经之行,中国尚矣,莫详其始。牟子曰:汉明帝夜梦神人,身有日光。明日博问群臣。通人傅毅对曰:臣闻天竺有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遣羽林将军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部,在兰台石室。牟子,即牟融,字子优。北海即今山东省潍坊市人,为汉代著名经学家、佛学家,官太尉,著《牟子》二卷。隋、唐志书刊本为佛学典籍《宏明集》,所载之《理惑论》,临海洪颐煊序云:梁僧祐《宏明集》有汉牟融《理惑论》三十七篇,前有自序云:一名牟子《理惑论》,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太平御览》引牟子数条,虽然字句异同,但皆在《理惑论》三十七篇中,知隋、唐志书所载牟子即是书。《后汉书》牟融传载:牟融代赵熹为太尉,于汉章帝建初四年己卯即公元79年即王遵去世后的第二年薨逝。也有学者断章取意,作考证文章,连篇累牍,加以否认,并根据是书自序云:灵帝崩后,天下慢乱,则相距已百余年。便否认《理惑论》为牟融所著。其实,所谓灵帝崩后四字,为后人作注纂入,不足为训。再即,东汉灵帝时代确实还有一位牟融,系另一人,而汉章帝时代去世的牟融与王遵处于同一个时代,所以,有人据此作考证文章,皇皇言,实为失察也。字子忧的牟融所著《理惑论》,虽然崇尚佛道,但尚不悖于圣贤之旨,故《隋书》列入儒家类。其实,中国自东汉以后,儒、道、佛三教渐趋合一,不足为奇。此外,汉明帝夜梦神人以官方的名义派人西方拜佛取经的记载,不仅最早出于与王遵几乎同时的东汉北海学者牟融所著《理惑论》,而且还有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序可资佐证。《理惑论》宣扬佛教思想说: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八人,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时,预修造寿陵曰: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兹。这一记述,不同版本略有出入。晋人袁宏《后汉纪》于孝明皇帝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北朝齐魏收《魏书》释老志等文化典籍,均有记载。而《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尚浮屠之仁祠以及桑门即沙门,也是此意。另据《三国志》魏志、《高僧传》和《洛阳伽蓝记》等文献典籍记载,奉东汉明帝刘庄之命前往大月氏国拜取经书和佛像的王遵,本身就是一位世代宗儒的著名经学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他与蔡愔、秦景等十多人到大月氏国拜佛取经,是以博学经学家即五经博士的身份奉朝廷之命前往,功勋卓著。当时的大月氏国,势力范围曾经达到印度西北部与中部,为佛教流行地域。琅琊王氏家族尚学风气从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代开始到王遵,便由儒家经学发展为兼收并蓄的儒、道、释三家合一,并成为集大成者,因此,王遵不仅是一位著名经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开一代宗师的佛学家,其后世子孙兼儒、道、释三家并蓄者多矣。对此,清人张金吾《两汉五经博士考》卷三于王遵、秦景条记载:《真诰》九曰:汉明帝梦见神人,身长丈六,顶生圆光,飞在殿前,遍问朝廷通人。傅毅对曰:臣闻天竺国有得道者,号曰佛,能飞行,身有白光,殆其神乎?帝乃遣博士王遵等十四人,之大月氏国,采写佛经四十二章。《释氏稽古》略曰:永平七年,帝梦金人长丈,顶有日光,飞至殿廷,遍问群臣,太学闻人傅毅奏曰:周昭王时,西域有佛出,其形长一丈六尺,而黄金色,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博士王遵推《周书异记》佐之。帝遂遣中郎蔡愔、博士秦景等一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汉明帝永平七年为公元64年,这是王遵大致活动的年代。事实上,王遵、蔡愔、秦景等一十八人或十四人,于汉明帝永平八年乙丑即公元65年到西方拜佛到经,至大月氏国即今阿富汁境内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遂邀请二位高僧到中国弘扬佛法。永平十年丁卯即公元67年,王遵、王蔡愔、秦景等一行与二位高僧一起,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中国首都洛阳。汉明帝刘庄亲自迎接,礼遇二位高僧,并安排在外交事务官署鸿胪寺居住,于第二年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赐名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寺院。王遵文武兼,学识渊博。也备继承父祖的经学传统,通晓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同时又尚佛学,能推算《周书异记》以佐证外来文化的有关问题。从王崇卒年到王遵生年,时间跨度太大,中间似乎少了一代。在此之前,王遵于光武帝时代因任乐浪太守平叛有功,官中大夫,被封为义乡侯,加上西方拜佛取经使佛教东传入中国有功,受到重用。王遵所封义乡侯与王崇的扶平侯,都是来自道义而非郡望。此外,《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载有卒于公元89年的汉代著名经学家、水利学家王景之父王闳帮助乐浪太守王遵平乱有功,封侯,拜辞不受,而王遵则被为义乡侯的话,时间在建武六年庚寅即公元30年六月,载:初,乐浪人王调据郡不服。秋,遣乐浪太守王遵击之,郡吏杀调降。又载:秋九月庚子,赦乐浪谋反大逆殊死已下。乐浪郡为西汉武帝所置,郡在今朝鲜境内。王景之父王闳,也为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开基创姓始祖王子晋的后裔,是汉初名士王仲的七世孙,其子王景为王仲的八世孙,其事迹已经叙入《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汉初,为避吕后之乱,王仲迁居琅琊不其,之后又迁居乐浪,琅琊不其的籍贯与先其迁入琅琊皋虞的王元、王威及王元的四世孙王吉的籍贯相同。到了清代,王吉所在的琅琊皋虞遂改名为即墨县皋虞社,后于王元、王威而迁入琅琊不其的王仲居住地则改名为即墨县不其社,如同现在的乡镇,两社处于同一个县。只是,王仲的后裔由琅琊不其迁居乐浪并繁衍出金姓一脉。王仲的七世孙王闳因助乐浪太守王遵平乱有功,朝廷封侯,不受,后来朝廷又赐官,王闳接受,准备出仕,可惜在赴京师洛阳途中病逝,其子王景遂卜居洛阳并且出仕任太守一职——王调造反,王遵平定,王闳助之。这位王遵,不是生于公元前15年、卒于公元46年、官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或上乐庄侯字子春的霸陵人即京兆王氏王遵,而是做过乐浪太守、官拜中大夫、封义乡侯字伯业,而卒于公元78年并由琅琊皋虞迁居琅琊临沂的琅琊王氏王遵,应是做乐浪太守因平叛有功从而封侯在前,后以原来出身五经博士的专家、学者的身份与蔡愔秦景等人一起受朝廷派遣西方拜佛取经,其有些史籍载为博士弟子,则误矣;而记载为汉光武时代的五经博士,为历史使然也。关于这个问题,在汉代,经学盛行并且身为经学家往往是出仕做官的必要条件,那些出将入相,征拜太守、刺史者,多有之。又:《宋代老谱》附有《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记述王崇生王霸。考:汉光武帝时代有两个名人王霸:一位是东汉开国功臣王霸字元伯,为颖川颖阳即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为汉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后汉书》有传,是否是子晋公后裔,待考;另一位则是汉代著名经学家王霸字儒仲,与妻共隐终身于太原晋阳即今山西太原广武,《后汉书》将其列入隐逸传,其妻《后汉书》也有传,有些王氏谱作其妻为贾氏,《宋代老谱》所列王霸上系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代,或系另一琅琊人王霸。对此,上面叙述王崇时已作考证,今不再赘述。不过,有些后世修撰的太原王氏谱列有身穿甲胄的将军王霸肖像并把王吉、王骏、王崇琅琊王氏世系与太原王氏的王威、王霸世系连接起来,则是失察了。《汉书》不载王崇的后人,对于王崇之弟王游之子也失载,故谱载也存有差异了。又有宋代谱叙王昇为王崇之子,但查《后汉书》,有一王昇非琅琊人或另有其人或已迁往它地。今姑按老谱所载从之。王遵为东汉著名经学家、佛学家。东汉光武帝时期以五经博士经学家的身份出任乐浪太守,因平叛有功,官至中大夫,封义乡侯。汉明帝时又以原来出身五经博士的专家、学者身份推算《周书异记》受官方派遣奉朝廷之命西方拜佛取经,由白马驮经至京师洛阳白马寺。从此,佛教东传入中国。有谱载公卒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戊寅,葬琅琊临沂王氏祖茔。按此推算,公做乐浪太守时为二十岁至三十岁左右,正值风华正茂或而立之年,而奉朝廷之命西方拜佛取经时则在三十五岁或四十五岁至五十岁之间。另据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唐人张怀瓘《书断》上《大篆》条记载:又汉文帝、王遵、严延年并攻史书是也。史书系指大篆之祖史籀所创大篆也。张怀瓘赞曰:古文玄胤,太史神书,千类万象,或龙或鱼,何词不禄,何物不储,怿思通理,从心所如,如彼江海,大波洪涛,如彼音乐,干戚羽旌。这位王遵,若是琅琊王氏,那么,王遵又是一位汉代著名书法家,与汉文帝刘恒、名家严延年并列,尤善古文大篆。谱载:配司空师丹次女,封乡君,生二子:王峕、王音。
王   祥   (184—268),字休徵。王融长子,王览同父异母兄弟。《晋诸公赞》载:祥,字休徵,琅琊临沂人。历汉末、魏、晋三朝,官至太保,封睢陵公,为上公。按:汉、魏时代,太师、太傅、太保,统称上公,位在大司马、大马徒、大司空所谓三公之上,故称上公。性至孝,元人列入二十四孝之一。《晋书》、《晋阳秋》、《搜神记》、《世说新语》、《祥世家》均有记载:生母薛氏,琅琊王氏谱载:生母姜氏,早卒,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事之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朱氏子览,年数岁,每见兄被笞,辄涕泣,抱其母,母以非理使兄。弟辄与俱。及母病,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至河上,解衣将卧,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烹之以进母。又思烤黄雀,黄雀数十入帷,烤之供母。园中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风吹柰落,母即鞭笞。每风雨至,祥辄抱树而泣,风雨即不扰柰。其笃孝纯至如此。汉末遭离乱,扶母携弟避于庐江即今安徽舒城,隐居三十余年,又有二十余年之说,不应州郡之命。母卒,毁杖而后起。虞预撰《晋书》、何法盛撰《晋中兴书》、房玄龄等撰《晋书》,均载:祥以后母故,陵迟不仕。年向六十,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委以州事,率兵讨贼,并赐宝刀一把。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后举秀才,除温令,累迁大司农。吕虔字子恪,任城即今山东省济宁市人,有胆略,才识过人,初为掾吏,汉末领泰山太守,引兵与夏侯渊平定济南黄巾军,遂督青州诸郡兵,东讨李条,大捷,为魏武帝曹操所嘉奖,魏文帝曹丕即位,封益寿亭侯,迁徐州刺史,于是聘请公为别驾,民事一应委任之,世称吕虔能任贤才,使公进入中央高级决策阶层。魏正元元年甲戎即公元254年,高贵乡公即位,公参与定策功,封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次年,随司马师讨伐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有功,增邑四百户,迁太常,封万岁亭侯。高贵乡公正元三年丙子即公元256年,天子幸太学,命为三老,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及高贵乡公之弑,朝臣举哀,公号哭曰:老臣无状。涕泪交流,众有愧色。顷之,拜司空,转太尉,加侍中,五等建,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户。魏元帝咸熙元年甲申即公元264年,司马昭为晋王,司徒何曾先到晋王府行跪拜礼,公与荀顗也往拜谒。荀顗谓之曰:相王尊贵,何侯既已尽敬,今便当拜。公对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差一阶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荀顗遂拜,而公独长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年老疲耄,累乞逊位,朝廷不许。固辞,诏听以睢陵公就第,位同太保、太傅,在三司之右,为三公之上公,禄赐如前。诏曰:古之致仕,不事王侯。今虽以国公留居京邑,不宜复苦以朝请。其赐几杖,不朝,大事皆咨访之。赐安车驷马,宅第一区,钱百万,绢五百匹,床帐簟褥,以舍人六人为睢陵公舍人,置官骑二十人。以公子骑都尉王肇为给事中,使常优游定省。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宇,其权留本府,须所赐第成乃迁出。及病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吾生值季末,登庸历试,无毗佐之勋,没无以报。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緾尸,皆瀚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瓦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使床榻而已。家训又曰: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后世子孙,奉此为琅琊王氏家训。《晋书》卷三十三本传载:西晋武帝太始五年薨,《晋书》卷三武帝纪与谱载均为泰始四年夏四月戊戎薨,相差一年,当是周年与虚年推算之差。考:《晋书》武帝纪载公与文明皇后王氏同年去世,文明皇后又作文明皇太后,崩太始四年三月戊子。因此,公卒于泰始四年是对的。朝廷下诏致哀。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明年,策谥曰元。公薨后,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戚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王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当正始之世,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致清远,将非以德掩其言乎?卒葬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邙山,后人移柩重葬,墓在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东南十二里处八字山前,方志载为山下,或为衣冠冢。修于清代的《山东通志》卷三十六于《王沂州府·兰山县》载:孝子里在县北二十五里,孝感河侧晋王祥故里;王祥墓在县北二十五里,有孝友祠,祀祥及弟览。早在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乙酉即公元505年勅有司立庙于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崇祀乡贤,春秋祭祀以少牢,历代因之。至明、清,朝廷赐祥公、览公、羲之公每人一世袭奉祀生,每年春天三月三日上已日和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奉祀生与州郡同官致祭,即方志所载:每岁季春三日季秋九日祭。蒙羽山人诗曰:跃鲤冰消岸柳舒,春风憑吊独踌躇。六朝堂构乌衣巷,一曲南仁是故居。后人咏《卧冰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一片卧冰模。清高宗乾隆十六年辛未即公元1751年,圣驾南巡,路过沂州,将公与弟王览题入沂州城南关外,后移建城里,与诸葛亮,颜杲卿、颜真卿并庙,名曰五贤祠,又叫景贤祠。命有司春秋致祭,历代传承,并立有御碑,书作碑文曰: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公以孝闻名于世,与弟以友著称,合称孝友,为二十四孝中唯一以孝友相连之典范也。由此,琅琊王氏又称孝感王,简称孝王。元人列公入二十四孝。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甲午即公元1534年,朝廷勒改南仁里为孝友村,嘉靖皇帝并亲赐孝友格天匾额,以示褒扬。公汉末出仕,由魏入晋。以上考证:公生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即中平元年甲子,《晋书》卷三武帝纪作卒于晋武帝泰始四年戊子四月戊戎初二日,《晋书》卷三十三本传作泰始五年已丑薨有误,享年八十四岁,虚年八十五岁,为圣贤年也。又有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庚申即公元180年,卒于泰始四年即公元268年,卒年八十九岁之说,见《三国志》注载。今依据《晋书》三月戊子皇太后王氏崩,夏四月戊戎太保、睢陵公王祥薨和时文明皇太后崩始逾月的记载,文明皇太后驾崩泰始四年,并且公临终家训有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的遗言,确认为卒年八十五岁。配孟氏,封乡君,生五子:王肇、王夏、王馥、王烈、王芬,一女:王口口。晋人虞预撰修《晋书》有载,晋人陈寿撰修《三国志》吕虔传注引晋人孙盛《杂语》以及萧广济《孝子传》备载,唐人房玄龄等撰修《晋书》有传。后人于孝感河畔建有孝友祠和守柰处,河上有公卧冰处并立碑鐫文誌之。考:洛阳以东相州有王祥河,琅琊王氏后裔有落籍相州者,遂名焉——
王   览   (206—278),字玄通。王融次子,王祥同父异母兄弟。以孝友持家。历汉末、魏、晋三朝,晋官至光禄大夫、宗正卿,封即邱贞子。按:宗正卿负责皇家宗室事务,与掌管宗庙祭祀事务的太常、掌管出入宫殿事务的光禄勋、负责宫殿保卫的卫尉、主管皇帝车马仪杖的太仆、掌管刑狱的廷尉、负责边远地区归附事务的大鸿胪、主管钱谷货物收支事务的大司农、掌管山海湖泽税收以供皇室费用的少府,合称九卿。唐人房玄龄等撰修《晋书》、晋人干宝所撰《搜神记》以及南朝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注引《晋诸公赞》、《祥世家》、《晋阳秋》、虞预《晋书》等均有记载:母朱氏,遇祥无道。览年数岁,每见兄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母屡以非理使兄,公辄与兄俱。及长娶妻,母又虐使嫂,其妻亦趋而共之。母患之,乃止。丧父之后,兄渐有时誉,母深嫉之,密使鸩兄。公知之,径起取酒。兄亦疑酒有毒,争而不与。母夺而反之。自此,母赐兄馔,公辄先尝。母惧,遂止。公孝友恭恪,名亚于兄。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兄任徐州刺史吕虔别驾,建功立业,公也应本郡征召。初为咸阳令,缙绅称其廉,转莅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同官让其才。英声茂蔚,贤誉赫濯。西晋武帝泰始十年甲午即公元274年任弘训宫少府,转大中大夫。西晋武帝咸宁元年乙未即公元275年诏为宗正卿。因病辞职,以大中大夫归老,朝廷赐钱二十万及床帐荐褥,派遣殿中医疗疾,并赐药物。后转光禄大夫,门施行马,即邱贞子,食邑六百户。晋武帝下诏赞曰: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初,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吕虔谓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兄临薨,以刀授弟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卒葬洛阳北邙山,后人移墓至临沂兴国寺南,或云兴国寺即今山东山东临沂孝友村八字山之北洪阜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乙酉即公元505年,勅有司与兄一起立庙于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春秋致祭以少牢。《山东通志》卷三十八《疆域志》第三《建置》载:孝友祠在城北孝感河上,祀晋王祥、王览。明、清以来,崇祀乡贤,祥公、览公、羲之公,朝廷分别封袭一位奉祀生,历代因袭。每年春天三月三日上已日和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朝廷钦定,祥公奉祀生、览公奉祀生与羲之公奉祀生与州郡同官致祭。清高宗乾隆十六年辛未即公元1751年,圣驾南巡,路过沂州,将其与兄祥公题入沂州城南关外,后移建城里,与诸葛亮、颜杲卿、颜真卿并庙,名曰五贤祠,又名景贤祠。命有司春秋致祭,历代传承,并立有御碑,书作碑文曰: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其兄以孝闻名,公便以友著称,合称孝友,为二十四孝中唯一以孝友相连之典范也。由此,琅琊王氏又称孝感王,简称孝王。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甲午即公元1534年,嘉靖皇帝勒改南仁里为孝友村,并赐孝友格天匾额,让其发扬光大。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丙戎,卒于西晋武帝咸宁四年戊戎,享年七十三岁,也为圣贤年也。谥曰贞。原葬河南洛阳北邙山,后移柩山东临沂孝友村八字山前。史载:后世子孙繁衍,颇有贤才相系,奕世之盛,古今少比焉。《隋书·经籍志》载有文集九卷。配金氏,生六子:王栽、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晋书》有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备载。按:安徽《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载:配阮氏。列此备考。
考:以上从东周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创姓始祖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王子晋开始,到东汉末王祥、王览兄弟,共传三十一世。王子晋生于周灵王七年丙申即公元前565年,王祥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甲子即中平七年,为公元184年,传三十一世共历七百四十九年,平均每代年龄二十五岁左右,而按一般传承规律,每代传承平均年龄约在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由此,每代平均年龄符合实际情况。而秦朝大将王翦之子王贲生于公元前252年,从王子晋至王贲计三百一十三年,共传十七世,平均每代年龄二十岁左右,这也是符合中国古代早婚早育情况的;从王贲之孙、王离之子王元、王威兄弟至王元四世孙王吉,王元生于公元前223年,王吉卒于公元前48年,生于公元前110年或公元前134年,传四世一百一十三年或八十九年,平均每代年龄约二十八岁左右或二十三岁左右,仍然符合中国古代每代传承年龄,故传六世说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历史文化典籍记载相悖,也与事实不符;从王吉生年公元前110年或公元前134年,中经王骏—王崇—王昇(王遗、王霸、王讚)—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王融—王祥和王览兄弟,王祥生于公元184年,共传十世二百九十四年左右或三百一十八年左右,平均每代年龄二十九岁左右或三十一岁左右,这又符合《汉书·王吉传》中王吉提倡晚婚晚育的实际情况。当然,其中有的十六岁生子,譬如子晋公生宗敬公,传两代才三十二年;有的三十岁以上生子,譬如融公生太保公祥三十一岁,而生即邱贞公览则年逾五十二岁了,传承一代则是两代的数。       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愤、王贡)——王谕(王渝)——王息——王恢)王永(名元、王亢)王离(秦)——王元(秦、汉)——王谆(王诚,西汉)——王渊(西汉)——王吉(西汉)——王骏(西汉)——王崇(西汉)——王昇(王遗、王霸,汉)——王遵(东汉)——王音(东汉)——王仁(东汉)——王书(东汉)——王融(东汉)——王祥、王览(汉、魏、西晋)……
三、《关于王褒与孙王弘直世系及王曒之孙关系倒置问题》:1、《王导裔孙王褒与孙弘直》,史料比较丰富,今从正史,《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已有详论。2、关于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传承人物世系问题,因这一时代有两位王绍,王志锋先生弄混淆了,《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已作了考证,今举子晋公第四十八世孙王绍,第四十九世孙王绍和王玙例证:
王   绍   又作王少,字伯绍。王仲连之子。官谏议大夫。生三子:王玙、王珣、王瑨。考:此王绍是王弘直六世孙。王弘直长兄王弘让七世孙王绍是其族侄。父王仲连、祖王宠、曾祖王曒、高祖王綝、六世祖王弘直。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珣、王瑨……
王   绍   字德素。王端次子。考:此王绍是王弘直长兄王弘让七世孙,是王弘直六世孙王绍族侄。其祖王汶、曾祖王志悌、高祖王鸿,王鸿父王方泰、祖王弘让。为颜真卿所器重。唐德宗时历官户部尚书,以谨密眷待殊厚,主计凡八年,元和初为武宁军节度使,蒐辑军政,推诚布公,拜兵部尚书。卒谥曰敬。失叙。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褒—王鼒—王弘让—王方泰—王鸿—王志悌—王汶—王端—王绍……
王   玙   王绍长子,石泉公王褒九世孙,六世祖王方庆。考:此王玙系王绍长子,与王固已之子王玙同名。王固已之子王玙为王弘训曾孙。王绍之子王玙为王弘直七世孙,与王弘训四世孙王玙相差三世,以文学著称,唐朝未拜相,为唐黎阳令王言的高祖。王言原名王信,为唐朝宰相王搏第四子,系三槐堂王氏始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王玙六世祖王方庆于武周万岁通天元年丙申即公元696年入相,王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戊戎即公元758年入相,时间相距仅六十二年,从王方庆到王玙共传六世,因此,唐肃宗时的宰相王玙为王方庆族孙,是石泉公王褒的六世孙,父王固已,官单父令,而非石泉公王褒九世孙王玙。又据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载:王绍之子王玙的曾孙王搏字昭逸,于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即公元895年入相,相距所谓曾祖王玙入相一百三十八年,时间不符。岑仲勉《贞石证史》对王玙入相时间也有详考,可与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互相参佐、印证:此王玙未拜相。生二子:王及、王乂。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乂……
以上,依据史料辩证,并未离开史料特别是正史作无端推测,特别是清代光绪年间王庸敬《王氏通谱》和王钟《三沙王氏全谱》张冠李戴,把诸如大将军王霸与经学家王霸混淆或混淆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人物传承及世系,谱学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学,不能用下棋的方法去安排放棋子或用填空的方法处理,应用史实说话。
  
2014年4月15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