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王可
人類初始,以水有源,樹有根,人類有初始,衍傳無止盡,是天經地義的事實,無庸置疑。
近来我对姓氏源流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进行家谱考证中一直找寻着自己的根。有幸的是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帮助下,渐渐把自己的先祖源流弄清晰起来。
由于目前国内的考古研究的深入,大量的发掘遗存增加了人们对那个地层时期的认识。上古时代由于没有文字记录流传下来,上古历史对人们来说总是一个谜。在考古学中,难以找到确实实证来证明,于是各族各姓都将结绳记事、口口相传和民间传说为凭,在有文字记录时将其记在自己的族谱中。其中没有确切的年代时间,无法作为真正的实据。但是人类却确又放不下自己的先祖,将结绳记事、口口相传和民间传说甚至神话故事作为真实,加以渲染,流传。
不久前在网上查到台湾詹招琳先生1997年发表的《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一文。其中引用了《史纪》《通志卷》《春秋世譜》《歷代通鑑輯覽》《氏族源流》《竹書紀年》《史記》《集解》《路史》及《劉姓譜載》《詹姓世谱》等等甚至1906年,何拔儒先生整理四川省鹽亭縣的天垣場盤埡村發現的盤古王表。大量资料中所记对上古的记叙。
詹招琳先生所著的《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一文,所用纪年居然有用“少典前纪年”“黄帝前纪年”“公元前纪年”“中华民国前纪年”。我对其中对中华姓氏的产生、演变进行了一些研究,以慰退休之余。
考古研究证明,遠古母姓族群初始時期,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約80萬年前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約5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距今大约1.2万年左右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也发展起来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了。約1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約7千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約4千至5千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約4千多年前的黃帝時期。
《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一书格式不一,在讲述姓氏的演化时,较详细地讲到传说中的盘古、伏羲、女娲、三皇五帝。让人目不暇接,头脑也无法记住所述的内容。这些资料中所说的那些氏族部落首领及演传世代数,在历史长河中是怎样一个状态,需要有一目了然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我设计了这个跨1万年的尺表,在尺表中,每1刻度是1年,我叫它“年表”。
将《辞海》里中华历史年表中,西周共和元年以后的历代各位皇帝登基年逐一列在表中。共和元年以前的按詹招琳先生书中年代,生卒时间、在位时间、一一列出。还根据《王氏史志》《渝东宗谱》《赣湘王氏族谱》中选与本族王氏有关的历史人物,从政为官年代、部分事件年代,逐一在刻度上点出来。
那些没有记入年代的也列在尺上,不过没有具体的位置,不标点。只是用大约廿至廿五年一代的间隔,排在相对合适的地方,这样如果有了考古资料时,可以知道大致年代与传说的关系了。
詹招琳先生所著的《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从盤古氏至三皇譜系有说明。抽选我采纳的其中精华记叙于下:
三皇为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五帝: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唐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據《清高宗敕撰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太昊伏羲氏後依序為、女媧氏、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粟陸氏、驪連氏、渾沌氏、赫胥氏、尊盧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等15氏。即黃帝紀年前1780年、公元前4477年。至無懷氏黃帝紀年前521年、公元前3218年共1260年。
此书稱約公元前8000年至6390年:東、南、西、北、中,5方都有分佈的原始社會。
約公元前6391年至6210年:1、盤古,2、天皇,3、地皇,4、人皇,5、五龍紀,6、攝提紀,7、合雒紀,8、連通紀,9、敘命紀。
約公元前6210年至5770年:1、巨靈氏,2、句疆氏,3、譙明氏,4、涿光氏,5、(金勾)陳氏,6、黃神氏,7、巨神氏,8、犁靈氏,9、大隗氏,10鬼隗氏,11、掩茲氏,12、泰逢氏,13、冉相氏,14、蓋盈氏,15、大敦氏,16、雲陽氏,17、巫常氏,18、泰壹氏,19、空桑氏,210神民氏,21、倚帝氏,22、次民氏。
約公元前5771年5070年:1、辰放氏(共4代),2、蜀山氏(共6代),3、虺傀氏(共6代),4、兒遽氏,5、希韋氏(共4代),6、有巢氏(共2代),7、燧人氏(共4代),8、庸成氏(共8代)。
約公元前5071年至4170年:1、渾沌氏(共7代),2、葛天氏(共4代),3、女媧氏,4、伏羲氏,5、赫胥氏,6、東戶氏(共17代),7、皇覃氏(共7代),8、啟統氏(共3代),9、吉夷氏(共4代)。約公元前4171年至3150年:1、倉帝史皇氏,2、柏皇氏(共21代),3、中皇氏(共4代),4、大庭炎帝氏(共5代),5、粟陸氏(共5代),6、昆侖氏(共11代),7、西陵氏(共5代):文昌、誇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約西元前3151年至2230年:1、軒轅氏(共3代),2、祝融氏(共2代),3、昊英氏(共9代),4、古皇有巢氏(共7代),朱襄氏(共3代),6、陰康氏(共3代),7、無懷氏(共6代),8、神農氏(共8代)。
約公元前2231年至2045年:1、黃帝有熊氏(共3代),2、顓頊,3、帝嚳,4、堯,5、舜,6、禹。
少典氏:黃帝紀年前丁亥557年、公元前3274年誕生。妣有蟜氏女安登,生長子炎帝神農氏、次子勗其。
炎帝神農氏、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姜克、榆罔等11代9帝520年。
自黃帝軒轅氏,黃帝紀年元年甲子、公元前2697年;至帝摯,黃帝紀年癸卯340年、公元前2358年,計340年。
唐堯:姓姬又姓祁,自黃帝紀年甲辰341年、公元前2357年;至黃帝紀年癸未440年、公元前2258年,計100年。唐堯譜系見黃帝第5代。
虞舜:姓姚又姓媯,生於黃帝紀年壬午379年,即位於黃帝紀年甲申441年、公元前2257年、,至黃帝紀年癸酉490年、公元前2208年(含避堯2年。)計50年,享壽118歲。本譜譜系見黃帝第1代。
虞舜,逝世於黃帝紀年癸酉490年,以每代31年概括置入代序應為黃帝第17代。
夏朝:夏禹至夏履癸桀,姓姒,自夏禹生於黃帝紀年甲辰401年、公元前2297年,即位於黃帝紀年甲戍491年、公元前2207年,在位8年,享壽100歲;至夏履癸桀,黃帝紀年甲午931年、公元前1767年(含避舜2年。)14代17王,計439年(含寒浞篹夏,姓猗,有39年。)夏禹譜系見黃帝第7代。從古典史籍發現造字族群,自遠古氏族的史倉氏領袖倉頡,最初因應帝王、公卿記載譜牒是創意造字之主要動機之一。
三皇五帝: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等為五帝。
少典氏第11代、炎帝炎帝神農氏第1代姜榆罔:名參盧,黃帝紀年前己巳55年、公元前2752年至黃帝紀年前癸亥1年、公元前2698年,在位55年。朝代下續黃帝軒轅氏。
黃帝父啟昆生于元前11年公元前2708年,黃帝名軒轅,即位於黃帝紀年元年甲子公元前2697年在位100年享壽111歲。建有熊國今河南省新鄭縣。妣有蟜氏附寶生昌意、元囂、龍苗。次妃方纍氏,生子2人休、清。第3妃彤魚氏,生子2人,揮、夷鼓。第4妃嫫母,生子2人,蒼林、禺陽。凡妃之子9人,庶妾之子16人,共215人,別姓者12,祈、酉、滕、箴、任、荀、釐、佶、儇、依及青陽、夷彭為2紀也,其13人皆姬姓。
昌意生乾荒、乾荒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虞 生舜、
駱明─伯鯀─夏禹,衍傳黃帝第7代夏朝。
黃帝生於:黃帝紀年前歲次癸丑11年、炎帝裔榆罔15年、公元前2708年誕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縣。即位於:黃帝紀年元年歲次甲子、公元前2697年,神農氏衰,諸侯咸尊為天子,建國有熊,今河南省新鄭縣,其德土行以雲紀事,至黃帝紀年歲次癸卯100年、公元前2598年,在位100年。帝逝葬橋山,今陜西縣黃陵縣,享壽111歲。傳位次子元囂,即位是為少昊。
據中國湖南省立圖書館典藏青山彭氏敦睦譜卷1宗系中載:黃帝生25子,依序為:娶西陵氏生昌意、玄囂、酉、祁、馮夷、滕等6子,娶方雷氏生龍苗、葴、荀、休、清、采等6子,娶彫魚氏生夷鼓、揮、縉雲、喬伯、姞等5子,娶鬼方氏生蒼林、禺陽、儇、詹人、衣、禺(豸虛)、纍祖﹑白民等8子1女曰女華。
黃帝第211子詹人,河間郡,系出有熊氏,夏封詹國;見清朝熊峻運著,新纂氏族箋釋,譜系無所見。
少典國君,第1代少典國君,妣有蟜氏,生長子炎帝神農氏、次子勗其。少典氏第2代勗其,至其第1代啟昆,妣附寶,歷5百餘年,生長子黃帝、次子子高,故史稱炎黃世冑。
姬姓中華民族分之姓氏的主流,公孫,黃帝之後未有所見,至春秋時國君之孫皆謂之公孫。
有虞氏,舜以禹治水,功成乃錫土姓。按書經禹貢錫土姓。
《氏族典》第11卷:黃帝元妃西陵氏,生子3人,曰昌意、曰元囂、曰龍苗。次妃方纍氏,生子2人曰休曰清。第3妃彤魚氏,生子2人,曰揮曰夷鼓。第4妃嫫母,生子2人,曰蒼林、曰禺陽。凡妃之子9人,庶妾之子16人,共215人,別姓者12。祈、酉、滕、箴、任、荀、釐、佶、儇、依及青陽夷彭為2紀也,其13人皆姬姓。 黃帝位71年公元前2621年庚辰,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
高陽氏,姬姓,名曰顓頊,黃帝氏之曾孫,祖曰昌意,黃帝之震適也,行劣不似,遜於若水,取蜀山氏曰景僕(人改女)生帝乾荒,擢手而謹,耳豭喙而渠股,世襲若水。取蜀山氏曰樞,是為河女淖子也,淖子感搖光於幽防而生顓頊。
《竹書紀年》:「黃帝717年(公元前2621年)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
少典氏第14代、黃帝第3代安:宿字輩。《氏族典》11卷,昌意次子安,居於西土,是為安息,其後有,安氏、李氏(唐表云:昌意次居西方,號安息國後,漢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陽,後徙遼左,又徙子安,武威。唐時賜抱玉、抱真,為李姓是為武威李。)
少典氏第14代、黃帝第3代悃:宿字輩。《氏族典》第11卷,昌意,季子悃,遷于於北土後,統党項為拓拔氏,至鬱律生2子長曰沙莫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衍傳北朝北魏道武帝,見黃帝第102代譜系。)
少典氏第15代、黃帝第4代:列字輩。父乾荒,母西陵氏。
生卒年歲:顓頊生于黃帝紀年165年、公元前2533年;公元前2513年即位78年,享壽98歲(《史記》集解。)稽古錄云91歲。
顓頊元妃鄒屠氏,生駱明,又生8凱曰蒼舒曰伯益曰檮演曰大臨曰龐江曰庭堅曰仲容曰叔達。顓頊次妃勝奔氏,生子3人伯偁、卷章(卷章或作老童。)季禺。又顓頊始都若水,徙都商丘後有,頊氏、玉氏、若氏、商丘氏,其長子孺帝之後有,孺氏。8凱之後又有凱氏。
《帝王世紀》: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僕(《易繫辭傳疏》,作昌僕。)蜀山氏之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女樞於幽房之宮(此2句依易繫辭傳疏,《初學記》9補正。)生顓頊於若水(易疏作弱水。)首戴干戈,有聖德,父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劣降居若水為諸侯,及顓頊生,1年而佐少昊,12年而冠,21年而登帝位。
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娶塗山氏,生子2人,曰啟曰均。啟繼夏后者也。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
当然有很多难以置信的内容:。
少典氏第16代、黃帝第5代8凱:張字輩。《氏族典》第11卷,8凱曰蒼舒曰伯益曰檮演曰大臨曰龐江曰庭堅曰仲容曰叔達。蒼舒之後有,蒼氏、蒼舒氏、淵氏。伯益字隤敳(出《益廟碑》。)佐舜澤虞是為百蟲將軍。(嵩山有廟,出《水經注》。)佐禹治水封於梁(出《左傳》。)禹讓以位辭焉,年逾2百歲(出《路史》。)支庶分封大敖後有,伯氏、聖氏、梁氏、敖氏、蟲氏。檮演之後有,檮氏。大臨之後有,臨氏。龐江之後有,龐氏。庭堅封安,後裔分封蓼安,蓼並滅于楚後有,安氏、蓼氏。安即6也,6乃皋陶之後,而蓼則在庭堅之後。仲容後有,容氏。叔達後有,達氏、叔達氏。
少典氏第16代、黃帝第5代季禺:《氏族典》第11卷,季禺生叔斀。
夏禹之系
少典氏第18代、黃帝第7代禹:寒字輩。父伯鯀,母有莘氏女志(《《史記》索隱》,“大戴禮”。)
夏禹生於黃帝紀年401年甲辰、公元前2297年;公元前2207年甲戌即位1年(含避舜喪2年。)逝於公元前2198年癸未,享壽100歲。
《氏族典》第11卷: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國者,辛甲事紂715,諫不從。文王以為史封之長子,昭王南征,辛由靡為御,拯王而俱溺,封其子于西翟後有,辛氏、計氏、司空氏、宇文氏。周賜辛弁,普屯氏魏賜辛威。
祟候滅於文王後有,崇氏。鯨封於崇為祟伯。
《帝王世紀》:自禹至桀,並數有窮,凡19王,合4百312年。禹1、啟2、太康3、仲康4、相5、羿6、寒浞7、少康8、杼9、槐10芒11、泄12、降13、扃14、廑15、孔甲16、皋17、發18、桀19(《初學記》九。)
少典氏第19代、黃帝第8代啟:暑字輩。《氏族典》第11卷,啟繼夏后,生太康,大康之弟5人,分封於衛,是為5觀。其支子于莘者為,莘氏、辛氏、甡氏、觀氏、卜氏(出《世本》。)
黃帝第9代仲康:《氏族典》第11卷,仲康生相,奡弒之。仲康之支封於鄧者為鄧氏(出《寰宇志》。)相生少康。
伯稱之系
少典氏第16代、黃帝第5代伯稱:張字輩。《氏族典》第11卷,顓頊次妃勝奔氏,生子3人,伯稱、卷章(或作老童。)季禺。
《世本》:顓頊生稱。稱生卷章(《路史》後紀注。)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黎(左昭29年正義。)老童娶於根水氏,謂之驕福,生重及黎(《山海經》大荒西經注。鄧名世姓氏書辨證引老童娶根水氏女。《路史》後紀注引根水作捏水。元和姓纂215寒引老童娶安是女。)老童生重黎及吳回(《史楚世家集解索隱》單行本引老童生重黎。)
招琳註明:黃帝第5代伯稱,本譜據《世本》。
少典氏第17代、黃帝第6代卷章:寒字輩。《氏族典》第11卷,卷章娶根水氏,生2子曰黎曰回。黎為祝融,生2子曰長琴曰噎,噎處西極,長琴居搖山樂風,黎卒,帝嚳以回代之,封于吳,是為吳回。吳回生陸終。其支庶為陸終氏。陸終娶鬼方氏,生子6人,曰樊曰惠連曰籛曰求言曰晏安曰季連。《路史》云:乳產6坼,左剖右各生3人,甚謬。
少典氏第18代、黃帝第7代重黎:《氏族典》第11卷,堯封重黎之後為羲和,後有,重氏、童氏、和氏、纍和氏。
黃帝─昌意─乾荒─顓頊─女脩─皋陶─伯翳─?季子,諱雲,受封黃國。
元囂生於黃帝紀年85年歲次戊子、公元前2613年,誕生於窮桑,今山東曲阜縣。
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甲辰101年、公元前2597年,國都曲阜,至黃帝紀年歲次丁卯184年、公元前2514年,在位84年。逝葬於雲陽,今山東曲阜縣,享壽100歲。傳位於胞兄昌意之子顓頊。
黃帝元妃西陵氏次子元囂,元囂青陽即少昊也。又與黃帝次妃方纍氏次子清,清生少昊,古籍至今無定論。元囂若引用鄭玄著作者則曰玄囂。
尚有不少考正与订正:简单举一例:《史記》五帝本紀索隱:玄囂,帝嚳之祖。案:皇甫謐及宋衷皆云玄囂青陽即少昊也。今此紀下云“玄囂不得在帝位”,則太史公意青陽非少昊明矣。而此又云“玄囂是為青陽”,當是誤也。謂2人皆黃帝子,並列其名,所以前史因誤以玄囂青陽為1人耳。宋衷又云:“玄囂青陽是為少昊,繼黃帝立者,而史不敘,蓋少昊金德王,非5運之次,故敘五帝不數之也。”
《氏族典》第11卷:元囂姬姓,生帝嚳為高辛氏。《氏族典》闕載元囂生蟜極。(元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見《史記》、《通志》、《綱鑑易知錄》。)
《帝王世紀》: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黃帝時有大星如虹(易繫辭傳疏,虹作斗。)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感而生少昊,是為元囂,降居江水,有聖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以金承土,即圖懺所謂白帝朱宣者也,故稱少昊,號曰金天氏(曰字依月令疏補。)在位百年而崩(易疏作814年。《初學記》9。藝文11。御覽719。) 帝嚳生於黃帝紀年歲次辛亥年228年、公元前2470年,生而神靈,15歲佐顓頊,受封於辛。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丙戌263年、公元前2435年,至黃帝紀年歲次乙未332年、公元前2366年,在位71年。逝葬壽丘,今河南滑縣,壽105歲。傳位長子摯,在位8年,帝摯再傳位給胞弟唐堯,在位100年。唐堯在傳位給虞舜,在位51年。 《帝王世紀》:帝嚳高辛氏,在位75年,年105歲而崩,姬姓也,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丙申333年、公元前2365年,至黃帝紀年歲次癸卯340年、公元前2358年,在位8年。生逝年不詳。 堯:姓姬又姓祁,又云姓伊耆(母居地)。父帝嚳,母陳豐氏慶都。名曰放勛,陶唐氏。生於黃帝紀年歲次丙戌323年、公元前2375年,公元前前2357年誕生於丹陵,今山東濮縣東。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甲辰341年、公元前2357年,至黃帝紀年歲次癸未440年、公元前2258年,在位100年,逝葬平陽東原,今山西臨汾。享壽118歲。
《帝王世紀》:帝堯陶唐氏,祁姓也,生堯於丹陵,名曰放勛。少典氏第16代、黃帝第5代后稷:姓姬。父帝嚳,母有邰氏姜源。名棄,號后稷。,
《竹書紀年》中載:帝堯陶唐氏58年(黃帝紀年歲次辛丑398年、公元前2300年。)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史記》,后稷至古公亶父,遺漏祖先名諱有,漦璽.叔均.辟方.侯牟.雲都.太公.組紺.諸盩等8代。
上列祖先名諱資料來源自《路史》,《路史》以毀喻生公非,公非生辟方。辟方生高圉,高圉生侯侔。侯侔生亞圉、亞圉生雲都。雲都生太公,太公生組绀,組绀生諸盩、諸盩生古公亶父、公亶父生季歷、季歷生文王昌。
第1代黃帝至第27代周文王昌之間譜系,共有1564年,俗例每代31年計算應有51餘代也。后稷納姞氏,生不窋。
周朝自第1代黃帝紀年元年為公元前2697年,至黃帝第27代周文王逝於公元1134年,有1564年,每代平均年數為58年,其間后稷至古公在戎狄,長壽乎?間闕乎?再以第28代周武王公元前1122年即位,至第59代赧王逝於公元前256年,312代有867年平均年數為27點零9年。
商朝:姓子,自商湯至殷商帝辛紂,商湯生於黃帝紀年丁卯844年、公元前1854年、即位於黃帝紀年乙未932年、公元前1766年、至黃帝紀年丁未944年、公元前1754年、在位13年,壽100歲;至殷商帝辛紂黃帝紀年戊寅1575年、公元前1123年、17代31王,計644年。商湯譜系見黃帝第18代。
商朝自商湯逝世於黃帝紀年944年,傳18代,每代平均年數為52點44年。
商朝商湯逝世於黃帝紀年944年,每代以31年概括置入代序應為黃帝第32代。
五帝5虞舜 姓媯。父瞽叟,母握登。虞舜生於黃帝紀年379年壬午、公元前2319年;公元前2257年即位51年,(含避堯2年。)逝於公元前08年,享壽112歲
夏1姒禹、夏2姒启、夏3姒太康、夏4姒仲康、夏5姒相、夏6少康、夏7姒杼、夏8夏槐、夏9姒芒、夏10姒泄、夏11不降、夏12孔甲、夏13姒皋、夏14姒發、夏15姒癸、
夏禹姒姓也,傳17王共452年,。
朝代:上接黃帝第21代夏履癸,下續黃帝第28代周武王
黃帝第18代成湯:生於黃帝紀年丁卯844年、
黃帝第18代湯:《氏族典》第11卷,湯興。傳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至于紂而失天下。
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弗差─毀隃─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亞圉─雲都→
黃帝第10代公劉:鞠陶子,遷國于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黃帝第11代慶節:父公劉之子,慶節卒,子皇樸立。黃帝第12代皇樸:冬字輩。父慶節之子,嗣位豳國。生子弗差。黃帝第13代弗差:皇樸之子,生子毀喻。黃帝第14代毀喻:弗差之子,生子公非。黃帝第15代公非:毀喻之子,生子辟方。黃帝第16代辟方:公非之子,生子高圉。黃帝第17代高圉:辟方之子,生子侯侔。黃帝第18代侯侔:高圉之子,生子亞圉。黃帝第19代亞圉:侯侔之子,生子雲都。黃帝第20代雲都:亞圉之子,生子太公。黃帝第21代太公:雲都之子,生子組紺。黃帝第22代組紺:太公之子,生子諸盩。黃帝第23代諸盩:組紺之子,生公叔祖類。黃帝第24代公叔祖類:諸盩之子,生古公亶父。黃帝第25代古公亶父:公叔祖類之子,
古公亶父生於商殷武丁元年、黃帝紀年歲次丁巳1374年、公元前1324年,逝於商殷祖甲313年、黃帝紀年歲次乙未1472年、公元前1226年,享壽99歲。生子季歷。
第26代季歷:古公亶父之3子,
第27代文王昌:季歷之長子,昌生於殷祖甲28年、黃帝紀年歲次辛卯1468年、公元前1230年,逝於商殷紂21年、黃帝紀年歲次丁卯1564年、公元前1134年,享受97歲。諡文王;葬在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原上。商4太甲公元前1753年至前1721年在位33年
商5沃丁公元前1720年至前1692年位29年。
黃帝第十八代湯:《氏族典》第十一卷,湯兴。傳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至于紂而失天下。
文王昌生次子發,即位是為武王,武王於黃帝紀年歲次己卯1576年、公元前1122年創立周朝,至西周幽王黃帝紀年歲次1927年、公元前771年,有11代12王352年。至東周赧王,黃帝紀年歲次乙巳2442年、公元前256年,歷32代34王共867年。
東周自平王宜臼黃帝紀年歲次辛未1928年、公元前770年,至東周赧王,黃帝紀年歲次乙巳2442年、公元前256年,有23代22王55年。
春秋時代:自黃帝紀年歲次己未1976年、東周平王宜臼49年、公元前722年,至東周敬王?39年、黃帝紀年歲次庚申2217年、公元前481年,共有242年。
戰國時代:黃帝紀年歲次戊寅2295年、東周威烈王午213年、公元前403年,至帝紀年歲次乙亥2476年、、公元前222年,有182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中央無主:東周自黃帝紀年歲次丙午2443年、公元前255年,至黃帝紀年歲次己卯2476年、公元前222年,韓、趙、魏、齊、楚、燕、秦等7國紛爭中央無主34年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始統一中國。
黃帝第28代武王:黃帝紀年元年公元前2697年至周武王逝於公元前1116年,有1581年,傳28代,每代平均年數56點47年。如以每代31年為基準,顯仍有遺闕祖先名諱之疑。
第29代成王誦(西周2):霜字輩。武王發,母邑姜之長子。
誦生於黃帝紀年歲次癸酉1570年、公元前1128年,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丙戌1583年、公元前1115年,13歲繼位是為成王,國都陜西長安,至黃帝紀年歲次壬戌1619年、公元前1079年4月,在位37年逝,依諡法,安民立政曰成得年51歲,葬畢原。
成王誦,13歲繼位,年少不能治事,周公攝政當國7年,为共和。
黃帝第33代比干:《氏族典》第11卷,……比干受剖,比干死,其子堅,逃于長林為王氏。
黃帝第31代康王釗(西周3):成王誦之子,
釗生於黃帝紀年歲次壬辰1589年、公元前1109年,在陜西岐山縣;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癸亥1620年、公元前1078年,是為康王,國都陜西長安,至黃帝紀年歲次戊子1645年、公元前1053年9月逝,在位26年逝,得壽57歲。
生子瑕。黃帝第31代昭王瑕(西周4):康王釗之子,
瑕生於黃帝紀年歲次壬申1629年、公元前1069年,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己丑1646年、公元前1052年,是為昭王,國都鎬,至黃帝紀年歲次己卯1696年、公元前1002年,在位51年逝,享壽68歲。依諡法,儀容恭美曰昭。葬在河南登封縣少室山陽城西谷。
妣房氏,生子滿。黃帝第32代穆王滿(西周5):麗字輩。昭王瑕之子,母房氏。
滿生於黃帝紀年歲次辛亥1548年、公元前1150年,在陜西岐山縣;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庚辰1697年、公元前1001年,是為穆王,國都南鄭,今陜西華縣,至黃帝紀年歲次甲戌1751年、公元前947年,在位55年逝於祇宮,享壽104歲。
黃帝第33代共王繄扈(西周6):穆王滿之長子,
繄扈生於黃帝紀年歲次癸亥1680年、公元前年1018,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乙亥1752年、公元前946年,是為共(一1云恭)王,國都南鄭,今陜西華縣,至黃帝紀年歲次丙戌1763年、公元前935年,在位12年逝;享壽84歲,依諡法,既過能改曰共。
黃帝第33代孝王辟方(西周8):穆王滿之次子,
辟方生於黃帝紀年歲次壬戌1739年、公元前959年,在陜西岐山縣,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壬子1789年、公元前909年,是為孝王,國都鎬,今山西長安,至黃帝紀年歲次丙寅1803年、公元前895年,享壽65歲,依諡法,慈惠愛親曰孝。無嗣,傳位胞兄懿王艱之子燮(第35代)繼位是為夷王。
黃帝第34代懿王艱(西周7)(艮改喜):共王繄扈之長子,
艱生於黃帝紀年歲次壬戌1739年、公元前959年,在陜西岐山縣;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丁亥1764年、公元前934年,是為懿王,國都槐里,今陜西興平,在位25年,至黃帝紀年歲次辛亥1788年、公元前910年,在位25年逝,得壽51歲,依諡法,溫柔賢善曰懿。傳位胞叔孝王辟方。
黃帝第35代夷王燮(西周9):懿王艱(艮改喜)之子,
燮生於黃帝紀年歲次癸未1760年、公元前939年,在陜西岐山縣;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丁卯1804年、公元前894年,是為夷王,國都鎬,今山西長安,至黃帝紀年歲次壬午1819年、公元前879年,在位16年逝,享壽61歲,依諡法,安心好靜曰夷。
黃帝第36代厲王胡(西周1):夷王燮之子,
胡生於黃帝紀年歲次戊午1795年,在陜西岐山縣;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癸未1820年、公元前878年,是為厲王,國都鎬,今山西長安,至黃帝紀年歲次己未1856年、公元前842年,在位37年後,西周共和14年,逝於黃帝紀年歲次癸酉1870年、公元前828年,享壽76歲
西周共和:自黃帝紀年歲次庚申1857年、公元前841年為共和元年,因厲王奔彘由周定公、召穆公2相(一云共伯和。)共掌朝政,史稱西周共和,至黃帝紀年歲癸酉1870年公元前828年,共有14年。厲王崩,召、周2公共立太子靖,是為宣王。
西周共和元年:西周共和元年(庚申,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歷史始有正確之紀年。此之前朝代紀年或帝王年歲各有所本,莫衷一是。
黃帝第37代宣王靖(西周11):厲王胡之長子。生年不詳。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甲戌1871年、公元前827年年,是為宣王,至黃帝紀年歲次己未1916年、公元前782年,在位46年。
黃帝第38代幽王宮涅(西周12):父靖,母姜氏之長子。生年不詳,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庚申1917年、公元前781年,是為幽王,國都鎬,今山西長安;至黃帝紀年歲次庚午1927年、公元前771年,在位11年,被殺於驪山之下,西周遂亡。諸侯擁立太子宜臼,是為東周平王。
東周自平王宜臼黃帝紀年歲次辛未1928年、公元前770年,至東周赧王,黃帝紀年歲次乙巳2442年、公元前256年,有23代22王550年。
春秋時代:自黃帝紀年歲次己未1976年、東周平王宜臼49年、公元前722年,至東周敬王匈(凶改王)319年、黃帝紀年歲次庚申2217年、公元前481年,共有242年。
黃帝第39代平王宜臼(東周1):幽王宮涅,母申氏之長子。生年不詳;即位於黃帝紀年歲次辛未1928年、公元前770年,至黃帝紀年歲次辛酉1978年、公元前720年,在位51年。逝葬河南太康縣。生子洩狐(一云洩父)。
从夏商周以后,随着资料的明确,时间点也就具体化了。
我用辞海中的历史帝王表把正统点的每一位帝王登位年,一一标在尺表中。这样我看出我族王氏在这个历史深化过程是怎样发展演传的了。
无奈手中资料有限,只有考证家谱时用的《渝东王氏宗谱》和王玉河先生的《王氏史志》,王崇溥老师的《赣湘王氏世系》、还有从王听兰老师那里购到的《中华王氏流源示意图》。
根据这些资料找出与我家族有关的世系人物,致仕时间、辅佐哪位帝王,成为哪个堂号的始祖,在尺表中标出来,还把太原王氏与 庐陵王氏、栋头王氏到入四川后的堂号等,仿佛看到了我族王氏的壮大的迁徙路线。一直编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当我完成时,我对历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竹書紀年》中載:帝堯陶唐氏58年(黃帝紀年歲次辛丑398年、公元前2300年。)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史記》,后稷至古公亶父,遺漏祖先名諱有,漦璽.叔均.辟方.侯牟.雲都.太公.組紺.諸盩等8代。
上列祖先名諱資料來源自《路史》,《路史》以毀喻生公非,公非生辟方。辟方生高圉,高圉生侯侔。侯侔生亞圉、亞圉生雲都。雲都生太公,太公生組绀,組绀生諸盩、諸盩生古公亶父、公亶父生季歷、季歷生文王昌。由于王玉河先生的《王氏史志》与王听兰老师的《中华王氏流源示意图》世代有不同,我只能如实在世代数中标出来,期待将来有更准确的内容诞生,再行修改。因黃帝至第5代堯,至第1代舜,至第7代禹,堯、禹同輩,堯下傳5代於舜,舜又上傳5代於禹。
顓頊5世而生鯀,鯀生禹。姜信─夸父但其間祖先名諱則無從稽考。
后面的世代,我从湖广填四川、以及很多家谱序言中查到与我家族有关的人和事列于尺表中,一直列至解放以后。
由于资料大多没有时间,只好以大致时间放置。放置中想做到合理,但是可能不合实际。没有办法,只能调整,调依据是该先祖入仕,少则向前提廿年多则四十年为成长期。两代人相距为廿至廿五年,所以先祖的鸿名在他入仕的前面廿年或更多。由于资料中大多没有先祖的具体出生年,所以先祖的鸿名所放的位置没有打上点。调整后大部分都较合理地放置下去了。
可是也有无法调整的世代,三国、南北朝到唐朝这一段最严重(此段王氏暂以太原王氏世代为序):
35世王泽在147~168年为代郡太守、36世王昶在265年去世相距百年之久。王泽必在成年后考官,若干年后才升太守,其子王昶却活了一百多岁;37世王湛在270 年前后为汝南太守、其子38世王承为在晋武帝时期为东海太守相间时间不到二十年,王湛在王昶的什么年龄时出生的呢?39世王述330年为东晋宰相,180年才五代人,时间跨度大了一点可能差一至二代人。
从48世王邵应当约在545年出生,49世王孝柔到580年50世王敬德为礼部尚书,535年王邵的孙王敬德为官至礼部尚书,世代太挤,十几年一代。其后数代却40年才一代,官宦人家不应致此。
最不可思意的是700年54世王初(或王谋),其子55世王吉,873年为唐僖宗时进士,并保唐僖宗逃难于四川。这一百八十年中应当少则缺四代多则缺七代人。
从本《中华上古到今子晋系王氏世代源流图表》的制作,使我发现,社会科学的历史研究,也应当象自然科学一样,需要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本人虽涉足时间不长,但实在是缺乏史料。希望有条件查到的王氏族众,能作出贡献,深入研究,解决以上困惑。能帮忙还原历史,弄清辈数,造福于子孙后代。本人不胜感激之致。
重庆市人民小学退休教师王可
二O一四年元月十一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