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论文· 徽州王璧墓祭
会长王茂功
新安琅琊王氏始祖王璧,字大献。东周太子晋48世孙,东晋名相王导20世孙,唐肃宗丞相王玙之曾孙。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乙丑岁二月十二日,殁于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 癸亥岁三月初三日。王璧“生有奇节,好读书任侠,由杭迁居祁门北隅。”唐乾符年间,黄巢兵入江东,与婿郑传集众捍御保境。因功历补军职,累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后因时政淫虐不道,出任新安祁门县第六任县令,后遂请老卜邑西百余里苦竹港家焉,以寿终正寝,享年六十有八,葬文溪社湾坦。
按志,王璧墓原墓山地约计四百余亩。墓前有石兽、翁仲、华表;有享堂、碑亭;有致斋庖湢之所。后因子孙散处,世远失守,被他人侵垦。后又因各种风风雨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仅存墓茔。近些年来,王璧后裔对墓茔进行了修复,使这一古墓焕然一新。2003年4月,被祁门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3月,又被黄山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王璧墓所在地区及其地理环境:
王璧墓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铜锣湾,距黄山市114KM,离瓷都景德镇72KM,处在皖赣交界处,是徽赣文化相互影响的区域。慈张线、大洋线、黄景高速公路交汇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闪里镇山川秀丽,文风醇厚,自古以来险阻天成,兵革少到,赢得许多羁旅过客的留恋,东晋南朝和唐宋的避乱者视这里为桃园,也是祁门梅、王、郑、陈四大姓氏分支的发祥地。浓厚的宗族色彩和徽赣文化交融是闪里镇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有“五百年前西峰寺,五百年后九华山”美誉的西峰古寺,有唐朝王璧古墓、宋代陈氏祠堂,有古戏台群、古祠堂群,更有坑口、文堂、桃园等多处千年古村落群。
铜锣湾古称“湾坦”,由于该地四面青山环绕,中间平畴开阔,从整体上看,形状酷似铜锣,后人因而易名为铜锣湾。
王璧墓就坐落在铜锣湾“铜锣”的中央,为其与章、程、周三位夫人合葬墓。清澈明亮的文闪河呈S状由北向南绕墓而过,环境十分优雅。墓坐北朝南,由墓道、拜台、墓冢三部分组成,面积约1800平方米,规模颇为壮观。
二、徽州墓祭的历史渊源
中华乃礼义之邦。西周就以道德为核心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调,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家中主导地位。徽州是著名的“礼仪之邦”,维系徽州社会稳定的就是延续数千年的宗法制度,同时徽州又是理学家朱熹的故里,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甚于他邑。朱熹认为 “士大夫幼未习礼,长大就无以行于家,无以议于朝廷,施于郡县,到晚年致仕回家时,也无以教于闾里,传之子孙”,其纲常伦理与宗法制度的结合,特别是朱熹在《家礼》中提出的建祠堂、明氏系、墓祭祖先等规定,对加强和巩固徽州原有的宗法制度起了极大的作用。
徽州的衣冠巨族自汉末开始,尤其在晋、宋、唐末三次大规模迁入徽州。迁入徽州的这些衣冠巨族保留了严密的家族组织,他们世代聚族而居,有系统的谱碟和严格的家规家法。尊祖敬宗,崇向孝道,讲究门第,其风最为近古。“祠,祖宗神灵所在;墓,祖宗体魄所在”。他们重金求墓地,请地师,置山地、庄屋,由专人护养,素有“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家,未尝散处;干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扫墓是宗族的一项重大活动,由族长率领全族男丁到墓地上来祭祀,问姓追祖,敬重祖德,一直延续到现在。
三、王璧墓祭的历史传承
王璧官至大唐检校兵部尚书,明洪武年间,徽州府志保障乡闾册类四人,而王璧居首,王璧为历代政权所敬重。
王璧又为琅琊王氏之后,是古徽州琅琊王氏迁祁之始祖,据明正德谱载:王璧生有九子二十三孙,“子孙蕃衍,散处于江之东西者,动以万计。若今徽之祁门、歙县、绩溪、休宁、黟县、婺源,饶之浮梁、鄱阳,池之东流、建德、贵池、石埭,九江之湖口、彭泽,以至建康、宣城、苏州、泰州、高邮、淮西之间,共一百三十六房,诚江东之巨族也。”
数百年来,散处各地的王璧后裔每年都定期聚集墓前,举行春(清明)冬(冬至)两祭,即便在清朝末年,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决战祁门时,各地子孙仍来墓地祭祀,祭祀活动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其后,由于各类政治运动的开展,祭祖活动才被中断。
自改革开放后,于九十年代末,王璧后裔将祖墓修复。2000年起,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日(王璧诞辰日)至清明期间,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河南等地数千王璧后裔蜂拥而至,祭拜始祖。
2010年农历2月12日,是王璧1165周年诞辰。为隆重纪念这一诞辰,举行祭祖大典,与祁门县闪里镇政府联合策划,于王璧诞辰日这天共同举办了“2010中国黄山·祁门闪里旅游节”。
祭祖大典,约有6000余人参与,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六位台湾同胞。场面庄严肃穆,隆重热烈,宏伟壮观,盛况空前,令人震撼。
2012年王璧诞辰,虽连续数天大雨,但来自全国各地的王璧后裔还有7000余人,他们自发冒雨前来共祭先祖,共话同根亲情,场面十分感人。
如今,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来墓地祭祀,成了异地子孙寻根问祖,弘扬孝道,正俗教化,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像这样不间断数百年的墓祭,仅此一处,在异地无法见到。徽学专家、黄山学院方利山教授说:“我所了解墓地祭祀,规模如此之大,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仅此一家!对先祖祭祀传统形式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历代墓祭,是由总会分管祭祀人负责安排。有资料可查的,自清嘉庆以来,均由箬坑乡王红盛家负责安排祭祀活动,代代相传。嘉庆年间的王国亮、道光年间的王惟禧、光绪年间的王世铨、民国时期的王济坤等,因他家热心家族事业,又靠近墓地,便于管理。改革开放后,墓祭由王济坤之子王红盛来主持或安排。王红盛自然成了墓祭传承人。
四、王璧墓祭的基本仪式
墓祭,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
墓祭,在墓地祭祀活动中,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祭祀活动,要求非常严格。墓祭,分为祖祭和房祭。祖祭由族长主持。族长由族中年长辈高、子孙繁衍、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房祭由房长主持。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璧公诞辰这天,各地王氏子孙,纷纷赶来墓祭。首先是到王璧的墓地进行祭扫,把猪、牛、羊、烛台、香炉等按一定程式安放在坟前祭台上,然后点烛焚香烧纸钱,挂白幡于坟头,行跪叩礼,颂读祭祖文,再由族长领头,按辈分大小和年齿长幼排队绕坟茔转一圈,称之为“走祭”,以示对先祖王璧的崇敬与怀念,并求王璧保佑本族繁荣昌盛。附近箬坑、高塘、栗木、历溪等村庄的目连戏班、十番锣鼓队、舞龙队、舞狮队、莲花落等文艺队伍前来表演,为祭祀助兴。
墓祭为宗族活动中最隆重大典,其过程繁杂、组织完整、程序规范、仪式隆重,有较强的宗族色彩。王璧墓祭程序要求十分规范,参祭礼生条件要求非常苛刻。如民国时期规定参祭礼生,必须具有高小以上应届或历届毕业生,且必须是道德修养高,族里口碑好的青年才能担任此职。并要求礼生衣冠整洁,祭祀礼服要求严格,墓祭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祭文由祭祀时间、祭祀对象和祭祀词三部分组成。
附:《祭典》唱班程序:
序立排班:持鼓者发鼓三通;鸣铳者鸣铳三套,奏乐者奏乐三章;执事者各司其事;引主祭者就位;遍观祭仪;东廊盥洗,西廊涤棄 ;参神鞠躬拜;降神(正执事进酒、毛血);进馔(正执事进鸡、肉);迎神初献礼仪(正执事进酒、副执事进馃 、二副执事进帛);引指读嘱所(主祭者捧祭文,正执事者捧文帛);上乐读嘱文(所有执事都跪,俯仪四拜,平身复位四拜);行亚献礼仪(正执事进酒,副执事进汤,二副执事进帛);行终献礼仪(正执事进酒,副执事进饭,二副执事进帛);欲赐(正执事拿壶上,奏乐进酒,打锣饮酒,接连三次);欲福受祚(正执事在灵台上把酒拿下,副执事将灵台上肉筷拿下);报鼓词;告礼成;赐祚(引赞说,饮福酒,受余祚;正副执事把酒肉筷子退回原处);鼓嘱者捧嘱,执帛者捧帛焚帛、焚祭文;盬焚;撒馔(正副执事者撤鸡、肉、酒、馃、汤、饭);辞神鞠躬拜;礼毕退班。
接着燃鞭炮、放礼花,鼓乐齐鸣。
最后是目连戏、舞龙、舞狮、打莲花落等,各自展示自己表演艺术。
五、王璧墓祭的相关乐器及其祭品
1、乐器:锣、鼓、钹 、小锣、唢呐一对、笛子两根
2、腰鼓24面,大钹一面,大红衣服24套,丝带24条
3、龙两条、狮一对
4、莲花落12根或24根(又叫金钱棍或霸王鞭)
5、祭品
(1)、八盘
春(柳)、夏(荷)、秋(菊)、冬(梅)、
福、禄、寿、喜。
以上物品用茶叶、树枝、豆腐皮、海带皮、南瓜子、香菇、木耳、红纸等东西制作而成。
(2)、十六碗
凤凰(用鸡制成)、青狮(用人参和木耳制成)、白象(用猪肚制成)、仙鹤(猪肺、红藤等物制成)、姜太公钓鱼(猪蹄、鸡肠、鸡制成)鱼、肉、蛋、山蕨、笋、香菇、黄精、豇豆、粉皮、面条、豆腐。
(3)、点心盘四个
尖角棕、鹅颈(用豆腐皮、肉未制成)、烧麦、包子
(4)、水果盘四个
橘子、核桃、栗子、柿饼
(5)、小碟四个
酱、醋、蜂蜜、辣椒糊
(6)、全猪一只
(7)、全羊一只
六、王璧墓祭的主要特征
⑴、“王璧墓祭”是延续数千年的宗法制度与程朱理学思想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是徽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徽州人民在黄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2)、“王璧墓祭”集中展示了徽州民间文化艺术。如目连戏、十番锣鼓、舞龙、舞狮、莲花落等。
(3)、“王璧墓祭”再现了徽州祭祀礼仪和徽州文化风俗,也成为家族成员情感自由交流的场所。
(4)、固定时间和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以居住地为单位,自发组成列队前来墓地——铜锣湾。
七、王璧墓祭的重要价值
1、人类学、民俗学价值
“王璧墓祭”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祭祀文化,承载了许多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孔子认为,奉行“孝”的全部过程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记》中也说:“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葬、祭是奉行孝道的三大核心思想。其中重点是“事生”,是“奉养”。其次是“慎终追远”,其中包含有“送葬”和祭礼,即追念父母和先辈们。墓祭就是弘扬儒家孝道精神,尤其是对父母要奉行孝道,这在今天来说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2、文化艺术价值
“王璧墓祭”实际上是徽州民间文化艺术的集中展演。涉及传统服饰、民间乐器、民间舞蹈等各类民间文化艺术,充分展示了黄山市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3、徽州文化的传承平台
“王璧墓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一个稳定的民间文化活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过活动本身使各种民间技艺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提高。本来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传统的民间文化技艺已很少见到,但“王璧墓祭”却以整体形式展现出来,由于其在民间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已成为徽州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舞台。
4、现代文化旅游价值
近几年来,不仅王璧后裔参加墓祭活动,邻村他族男女也自发参加祭祀系列活动,由单纯宗族墓祭逐渐演变为群众墓祭。随着全国各地来参加祭祀的人数越来越多,祁门闪里镇也顺势启动了清明节“古戏台“王璧文化”旅游周活动,墓祭已成为闪里镇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活动。而且前来祭祀的王璧后裔,不乏企业家,艺术家等各行各界知名人士,通过墓祭平台,为当地招商引资拓宽了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带动了当地的旅游、招商、投资等经济社会发展。
黄山市委市政府对祭祀寻根文化、旅游十分重视,主要领导对寻根旅游做过专门批示。市委书记王福宏批示:黄山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走出去的名人众多,徽州各姓氏宗族后裔遍布海内外,发展寻根旅游大有文章可做。市长宋国权批示:引导祭祀寻根活动成为旅游文化的一种形式、一种旅游新业态很有意义。政府指定一个分管同志抓,旅游、文化等部门共同参与,争取每年有几场大的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和品牌。
八、王璧墓祭的保护计划
当今,面对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王璧墓祭”有濒临消失的危机。一是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技艺后继乏人;二是现代年轻人对“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的传统孝道意识淡薄;三是现代新型祭祀活动如“网祭”等对传统祭祀也有一定影响。目前参加祭祀的人员年龄偏大,六十岁以上老人占70%以上,由此可见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还是存在逐渐消失的危机。
全面系统、完善地保护“王璧墓祭”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及文化空间。从总体而言“王璧墓祭”保护内容为保护传承人、保护文化表现形式、保护主要活动场所等三方面。
随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构成“王璧墓祭”原生态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而继承保护“王璧墓祭”,重要的是继承它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成果,同时可以在许多方面赋予它新的意义。
“王璧墓祭”作为富有徽州文化特色的,能集中反映徽州民间文化艺术有益特征的文化空间,其中各种传统服饰、民间乐器、民间舞蹈、风俗民情等作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传承和保护。
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发现和培养有突出艺术才华的掌握较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鼓励青少年学习继承传统乐器、歌舞,以充分肯定民间传统艺术的价值,促进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继承,促进民间艺术创造,不断提高民间艺术水平。
对“王璧墓祭”主要活动场所及路径环境进行保护规划,保护“王璧墓祭”生态环境。对王璧墓、墓坊、石碑、石象生等主要古建筑进行保护性维修和修复。
“王璧墓祭”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在徽州仅此一家。完整地保留了先祖祭祀传统,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化艺术、现代文化旅游等价值,是徽州文化的传承平台之一,我们已向黄山市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把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