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研究考证 > 详细内容
三槐鹤沙王氏孙 寻根问祖话祖荫
发布时间:2013/3/9  阅读次数:3354  字体大小: 【】 【】【
鹤沙谱先祖三槐家训  ‘修德于身,责报于天’。  ‘惟忠义傳家宝  尚礼义是正道’。  
    《宋史》记载王旦次子名冲,在其父传中云‘左赞善大夫’。宗谱云:字仲和,生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戊子二月十八日。举进士,调元城令,历农丞,赞善大夫。卒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己已三月初十日,中年四十二。配沈氏,光禄少卿沈继宗之女,封太康县君。宋苏舜钦《苏学士集》卷一三<送外弟王靖序>记载王靖字詹叔,‘未龀而官,十岁而孤,资性粹愿,不群戏弄。好学少言,若有所负。’元脱脱《宋史》卷二六九。王耆字后老,宋右军巡案判官,配贾氏,丞相文元公昌朝孙女,封令人。    元,赵孟頫文集《松雪斋集》八卷。六世祖王泰来字復元,南宋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生,他先祖是大名人,宋名相文正公王旦之后,‘南渡’江浙行省江南浙江道嘉兴路华亭县(今上海市人)淞江府人。明,正德《松江府志》(上海),<宁波天一阁收蔵    >  松江府志卷之二十八页,元,王泰来字復元,其先大名人宋文正公旦之後,五世祖太常少卿逖,避難渡江居金陵再徙华亭故为华亭人(上海人).

    南渡始祖“八三公”太常寺少卿王逖(又作迪),定居华亭鹤沙后(今上海下沙),始祖墓‘文革’毁。。其所蕃衍的后代族人向周边地区迁移,择地而居

  在浦东地区有一条古老的运盐河道叫南二灶港,从黄浦江经闸江过新场到大团,全长数十里,也是历史上从黄浦江到东南沿海重要水道。鹤沙(今下沙)十七山存公,在明末迁居新场镇东南二灶港北<今宣桥长春村九居住>。其子孙后裔成为二灶港王氏一族。山存公墓,靠近宣桥长春王氏居住地,迁始祖墓在‘破四旧’  被平毁。
  墓前碑文云:十七世祖山存公,曾孙怀仁、升、介甫,玄孙文候、文秀,立。

  我出生于鹤沙王氏宣桥支系,自小知道我王家老祖宗是下沙八三公之后二十九孙,我生于民国富裕家庭。父王頌夫受过高等教育;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任过中学教师,中心校长;县督学,民国县参议员。在我童年时亲眼看到凡下沙王家祠堂来人修族谱。来人必到我家,长辈告知,所谓修家谱是三、五年一次;凡是己婚者始可写入家谱;每年清明祭祀,我王氏族人亦有去下沙王氏祠参加祭祀。

        我今年84岁了,受过中等教育,曾在军队和川沙县政府等部门工作,也曾接触到上海市各区县不少姓王人氏,问及祖先出处,不少王姓人说:是鹤沙王氏八三公之后。可見鹤沙王氏在上海地区面广量大。

        解放后,社会上对宗族观念的转变,寻根问祖编写族谱视为资产阶级思想搞宗族主义,搞封建复辟列为异端,人人敬而畏之。本来鹤沙王氏逖13世孙,明代举人王佑写过王氏家乘,王坤培、王镐等等也写过支族谱现在王佑所作已经找不到踪迹,而王坤培、王镐所写支族谱有了一点线索,有望找到。那时每个支系大都有支谱,如三林支、五灶港支有简谱二本。在解放前族兄王杏奎曾请我代他抄写一本,宣桥地区共有三本支谱,惜在“文革”中皆毁于破“四旧”。照理说,王氏祠堂一直在修家谱,理应由一本完整的族谱,但至今未见。有人说,本是有的,但在“文革”中烧掉了。为找鹤沙王氏族谱,我曾经跑遍市县各书馆,皆无功而返。十几年奔波,我解识了不少热心人,如周浦王五九,奉贤王佐,颛桥王绶章,鹤沙文化作者胡龙昌,地方志老编审王裕舟,航头镇王野岳,以及王绍标、王伯飞、王林海、王志超、王宏鸣等人,他们中有特级教师、文化工作者、地方志编审人员、乡镇干部,特别是几位年轻人,他们熟悉网络,使我们扩大了信息来源和对外的交流。我们联系到了上海康城文史研究会,他们中有丁袁平、顾凯、张士明、梁向东、顾娟荣、孙文达等参与鹤沙王氏研究,使我们工作增添了活力,现在我们要做到的是探索发现,务求真实,去伪存真。发现史料中有的谬误,予以纠正,不再贻误后人。为求史料可靠有据,我们查阅了《天一阁藏正德松江府志》、《日本国藏崇祯松江府志》、清《上海县志》、《分建南汇县志》(钦志)《南汇县新志》(胡志)、《光绪南汇县志》、《南汇县续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其中有清《法华镇志》、清《法华乡志》、清《西林杂记》、民国《三林乡志残稿》等会有关旧乡志、南宋末赵孟頫著《松雪斋集》、明代《归有光集》、清代叶梦珠《阅世篇》等相关重要书籍。我们还查阅了嘉庆《松江府志》、《清娄县志》、《民国川沙县志》、《张堰志》等书籍。从这些书籍中我们找到了大量鹤沙王氏后人史绩,他们中有军政界要人、文化名人;宋:王逖、王奎、元  王泰来、明进士王文炳、天顺庚辰進士王霽,成化乙酉举人俊佩,宏治乙末进士王泰,正德癸酉舉人王應恩,乙卯举人王佑,嘉靖乙卯举人王遷喬,萬歷壬午举人王偕春,戊午举人王熲,天啟辛酉举人王國材,丁卯举人王廷貞,崇禎癸酉举人王陛、彦…王佩字朝儀王佩俱上海成化元年乙酉科学朝义大理寺司務陞刑部郎中太平府知府;天顺庚辰进士王綸等等

        确实,北宋末‘南渡’太常少卿王逖有作(迪)棲趋鹤沙带来了中原文化,推动了当地文明。《上海通史》、《南汇文史》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当时上海还处于不要发达地区,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经济上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没有像样的工商业,除了盐业地方财政收入很少,加上多灾多难,如水灾、海溢,明代倭寇入侵,以及其他战乱,地方政府处境困难,不堪重负,当时在我鹤沙王氏族群中出现了监生王学诗、王尚行助米500石;王汉、王国栋、王楷助米1000石;王应龙设立米厂救济灾民,王檄逢岁饥,出粟助赈;王柱好义,邑令旌之,因其于1587年岁饥之时,以600石食饥者;1724年海溢,王铸抱病赴灾区掩埋腐尸数百……

        最后,至于王逖是否为金陵籍人,有待商榷。1127年5月赵构南渡金陵称帝,1129年2月有去了杭州,10月又回到临安。金陵至杭州期间历时1年10个月,就算王逖也跟去了金陵,他在金陵也只待了1年10个月,如果他没去杭州,中间就放弃了仕途,那时间更短,因此我认为王逖金陵籍理由不足,金陵其只是流动过程中的一个临时落脚点,而他放弃仕途后直到逝世一直在下沙(原江苏松江府南汇县下沙地区),称谓了一个真正华亭人(鹤沙人),毫无疑问,他是我们鹤沙王氏始祖。

                                                                                                                            浦东新区宣桥镇王绍本                                                                                                                                                        王伯飞整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