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研究考证 > 详细内容
王洪林·莘县与三槐王
发布时间:2016/9/10  阅读次数:2975  字体大小: 【】 【】【

莘县与三槐王

  

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   王洪林

据统计,王姓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7.4%,有将近一亿人。而在王姓人口中三槐王氏又占了很大一部分,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三槐王氏遍布各地和海内海外却是不争的事实。三槐王氏发祥于莘县,正史和各种家谱记载一致。

莘县位于山东西部,处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三槐王氏就是从这里走出、发展并一步步走向辉煌。

一、王祜植槐发预言

三槐王氏的始迁祖王言,于唐末由陕西渭南迁居莘县。王言的官不大,只做到滑州(今河南浚县)黎阳令,但他正直的为人为后代做出了榜样。晚年归隐田园,悉心培养后人,把希望寄托在下代身上。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言的儿子王彻中进士第一,这是三槐王氏的兴家之兆。王彻官至左拾遗,虽政绩不显,但其文彩风流和广泛的交往却为后世铺下了一条金光大道。

王彻的儿子王祜(912-976),风流倜傥,17岁时就给当时的宰相桑维翰写信,因才华过人被桑公推荐,一时名震京师。其后步入仕途,深受皇上器重。在受命考察天雄军节度使时,他一身正气,据实禀告,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因而违忤上意,失去了升任宰相的机会,被贬华州,但王祜的人品操守却赢得了满朝文武的一致称赞。

王祜临终前在庭内植槐三株,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三十二年后,其次子王旦果然成为宋真宗的宰相,后人遂将此支王氏称为三槐王氏。

二、北宋时期铸辉煌

王祜的光明磊落,使得王氏家族声名鹊起,满朝上下一直认为王祜积了阴德,后嗣必昌。

王祜的次子王旦,957年出生,23岁中进士,在平江县令任上把平江治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朝中大臣赵昌言的高度赞许,并成为其乘龙快婿。其后,王旦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严谨作风一步一步地走向北宋的权力中心,直至为相。

王旦的宽容大度和处世周到的作风,不仅得到了皇帝的嘉许,而且赢得了同僚和百官的广泛赞誉,就连他的政敌也无不佩服有加。当时同朝为官的寇准经常刁难王旦,王旦却以德报怨,不仅暗地里多次帮助他,而且在病危时极力推荐寇准为相。王旦的高风亮节,使他获得了“贤宰相”的美誉。

王旦的丰功伟绩不仅光照世人,而且在其后辈人身上得到了延续。他的儿子王素敢言直谏,为“庆历四谏”之首,官至工部尚书;其侄王质无私无畏,在范仲淹遭贬之时,别人躲都怕受牵连,而他却公开为范饯行。三槐王氏的正直善良由此可见一斑。到了王巩时期,其好友苏轼、苏辙兄弟相继为王家写了《三槐堂铭》和《清虚堂记》,使三槐王氏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三槐王氏“忠、恕、仁、厚”的传世家风为世人所敬仰。

三、宋末南迁十八地

三槐王氏的辉煌在北宋时期达到了顶峰,其后随着金兵南侵,宋室衰微,三槐王氏的影响也逐渐变弱。

北宋末期,金人入侵,朝中主战派、投降派斗争激烈。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三槐王氏做出了随宋室南迁的决定。

王巩四子王皋,护送孟太后从汴京到扬州,见到高宗后力主抗金。但当时的高宗只图苟安不言抗战,王皋见回天无力,心灰意冷之下隐居苏州。从此三槐王氏的活动一度远离了权力中心。后来,王伦出使、王楠议和却使三槐王氏再次为朝野所注目。

三槐王氏随宋室南迁时,莘县一带曾流传着“十八学子下江南”的故事。据《三槐宗谱·凡例》介绍,“宋南渡以来,一十八支,或三沙、松江、洞庭等支,与越之余姚,上虞、山阴、会稽、诸暨以及四明、西溪、湖州、孝丰等派,各叙其略焉”。据《王氏通谱》记述:“三槐王氏南迁者,除吴越而外,尚有建康、九江、涪州、泉州。”

除了下江南的十八支外,莘县的三槐王氏由于受到了金人的岐视和迫害,纷纷远走他乡,有的去了山西,有的隐姓埋名,到明初从群贤堡迁到董王庄的那支定居王化村。

四、明代家声再度显

由于元代的战乱影响,莘县三槐王氏所剩无多。直到明王朝建立,天下初定,才从山西等地纷纷回到家乡,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明初的大移民和休息生息为三槐王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成了三槐王氏的再次崛起。莘县王化村的王贡服,明太祖时期给事中,为巩固大明江山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嘉靖年间的王定,富甲一方,六个儿子分居四方,奠定了目前莘县三槐王氏的大致格局。

莘县前高庙村的王嘉祥,嘉靖四十一年中进士,由知县做到工部主事、工部郎中,他勇于革固鼎新,兴利除弊,官声颇佳。

莘县前杨庄村的王琢玉曾任福建建宁主薄,其政声在当地很有影响。

三槐王氏以其“忠、恕、仁、厚”的祖传家风,博得了后人的热爱与崇敬。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莘县知县蒋克家在县城内建立三槐堂,官吏文人常在春秋两季去三槐堂祭拜王旦宰相,相沿不衰。三槐王氏中接待春秋两祭的人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荣衔:“铁帽子季才”。

五、胤嗣兴旺事业兴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莘县城内三槐堂被拆,三槐堂大匾被王化人王虎臣保存了下来,清道光二十三年所立重修三槐堂石碑也于2005年重见天日。三槐王氏坚持每年正月十一日团拜,清明节去王旦墓祭祖。

现在莘县一带的三槐王氏主要分布在莘城镇、莘亭镇、河店镇、燕店镇、俎店乡、张鲁镇、古云镇、位庄乡以及莘县附近东昌府区的侯营镇和河南省范县的濮城镇。

莘城镇的王化村,全都是三槐王氏,目前有1560余人,再加上迁往东北穆棱一带的王化人,总人数在3000以上。王化人秉承三槐王氏的“忠、恕、仁、厚”的家风,以农为本,安居乐业。建国前后从村里出去的干部、军官和学生有百余人,分布在祖国各地。

群贤堡是三槐王氏的始居地,也是三槐祖陵的所在地,虽然人少地薄,但由于涉足工商也都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

赵王庄虽是杂姓庄,但三槐王氏居多数。王氏子孙对祖上的事情十分经心、热诚,保留着淳朴、善良的本性。

位庄乡的南阳村离县城有四十余里,村中的三槐王氏有1378人,民风淳朴,是聊城地区1984年评出的地区级文明村。

张寨乡的沙沃村,目前搞孵化的人不少,加上靠近临观公路的便利,多种经营发展很快。

19967月莘县明天中学征用前高庙村的土地时,发掘出明代王氏墓地一处,墓志铭上的记载使莘亭前高庙、莘城镇黄河、郝庄、燕店镇柿子园、河店镇小三门、俎店乡王楼。六个村王姓居民的三槐家族身份得到确认,三槐王氏作为莘县旺族的历史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前杨庄的王琢玉墓志铭中最后铭文中有“三槐之堂”四字,可见这一支派也与三槐王氏有关。与前杨庄有直接迁居关系的还有俎店乡的路满、俎店、娄庄、王安洲等村。

这样莘县的三槐王氏村庄就达到了16个,占到了莘县村庄总数的1.5%左右。

六、三槐文化研究会

莘县对三槐文化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

1989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时期,国外华人寻根问祖之风日盛。这时候,定居美国的电脑大王王安,通过侨办寻找自己的世系。王安自称是三槐王氏,他先派人去了山西,无功而返。之后,山西的崔玉征教授来莘县调查。在这样的形势下,莘县政协分管文史的杨巨源副主席,搜集整理出版了莘县文史资料第二辑《三槐王氏专辑》,书一出版,立即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外地人纷纷来莘寻根问祖,沉寂的莘县迎来了不少外地的三槐王氏后裔。

先后来莘县寻根的有四川、河南、浙江、江苏、广西以及本省的滕州、即墨、五莲、临沂、单县、曹县等地的三槐王氏后人。寻根问祖者不断增多,使莘县三槐族人和从事三槐王氏研究的人员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

2003年,莘县三槐王氏后裔、县政协委员王洪林,先后去三槐王氏居住地的王化、群贤堡、赵王庄、南阳、李堂、沙窝等地调研,大家一致赞同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20031226日,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成立,创办了《三槐文化》季刊,建立了三槐堂网站,并协助政协编著了《槐荫千秋》一书。现已发展会员近百人,遍及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广西、上海、陕西、吉林等地。通过交往,提高了三槐王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家族自豪感日增,莘县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得到了莘县政协和莘城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后来又成立了莘县三槐祖陵修复委员会,准备修复三槐祖陵,重建三槐堂,迅速得到了各地三槐王氏的积极响应。莘县旅游局也申报了三槐文化园旅游项目,三槐祖陵的修复希望大大增加。

莘县是三槐王氏发祥地,是中国香瓜之乡和双孢菇之乡,又是全国生态示范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莘县人民将张开双臂,迎接各地特别是三槐王氏中的客商来莘投资办厂,共同振兴莘县经济,发扬三槐文化。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