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
当前的形势和王家的任务
王大良
王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王姓。根据公安部2019年发布的《二〇一八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王家目前的户籍人口已超过1亿,是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比埃及或越南这样在世界人口排名14、15位的全国人口还多,接近于排名12、13位的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全国人口的姓氏。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开展对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重要姓氏的联谊和研究工作,值得每一个王家人认真思考。我在多年研究王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各地宗亲批评指正。
一、正确认识王家联谊和研究工作的时代性
目前,我们正处在增强文化自信、“兴文化”的新时代,传统文化和优秀美德越来越受到重视,党和国家也在大力提倡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王家也因此而遇到了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新机遇。如果认真研究这一时代的历史便可发现,它开始于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2016年7月1日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发表的“七一”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把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在13个部分中用一个部分专门谈文化自信。另外,在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其中所说的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中华民族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当时的中宣部长刘奇葆还明确在讲话中提出要“礼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还被认为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增强这一自信就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更加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也就是要“兴文化”。同时,还要做到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建设文化强国。
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王家密切相关的是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有明确要求的。在2015年2月17日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又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讲话,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倡家庭文化建设,把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廉洁俭朴等当作优良家风,这是对全国千百万个家庭提出的要求,当然也包括我们王家的每个家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宣传部等单位把具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的人奉为道德模范,接连在全国举行评选活动,其中也有王家的道德模范。在2015年5月至2018年初,中纪委监察部连续以专题形式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其中也有不同时代的王家知名家庭注重家风建设的典型事例。另外,在2016年底,中央文明委表彰了300个全国文明家庭,其中也有王家的文明家庭。这些都说明,党和国家注重传统文化,提倡传承优秀传统美德,注重家庭建设,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各地王家人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多关注国家政策,并积极投身到时代潮流中去,才是融入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才会有明确的方向,王家的联谊和研究工作才会在正确轨道上做好并做大做强。
二、正确因应形势,做好王家的工作
既然现在处在党和国家注重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那么,王家究竟怎样才能因应形势,做好自己的工作呢?这里仅围绕带有共性的联谊、研究和态度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建议充分发挥合法组织的作用,依法依规开展活动,做好各地乃至海内外的王家联谊工作。早在2015年7月,党中央就组织召开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群团工作改革从此也不断推进。以后,各地加大了对群团组织、社团组织的整顿力度,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也有不少新的做法。其中如2016年对“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的曝光,就有一些是与姓氏宗亲会或研究会、联谊会等相关的社团组织。另外从2017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从2018年4月1日开始,民政、公安部门又开始联合打击没有登记注册的社团组织,整顿那些活动不规范但又登记注册、有合法身份的社团组织。由此可见,国家对社团组织的整顿和加强管理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不断推进的,王家在各地的组织和开展的活动之所以越来越要求规范、依法依规,便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同时,对于包括王家在内的姓氏宗亲会或研究会、联谊会,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现行管理文件中都被认为是姓氏组织,其性质被定为“宗族类”的民间组织,或“以某一姓氏或以某一姓氏为主体组成的宗族性社会团体”,还认为这类组织“副作用较大,不宜批准成立”。只是对于那些研究和传承姓氏文化、家谱文化的组织才稍稍网开一面,并不完全拒绝批准设立。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各地还有王家的组织被批准为合法组织的原因。
王家人口众多,家大业大,各地依法设立的合法组织的确有一些。一些热心的宗长还在此基础上,发起成立了由各地合法会长参加的联席会议,借以共同商议和研究王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确定重大联谊和研究事务,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不错的平台。但大家也知道,就全国和世界范围的王家联谊工作而言,并不完全是和谐的,不同声音甚至针锋相对的情况都发生过。其实天下王姓本是一家,有些地方在特殊的时间里做了一些工作,对王家联谊曾作过贡献,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如果这些地方的组织如果不肯面对现实,自以为可以因此而指手划脚号令天下,其结果只能是把自己与各地合法组织对立起来,人为制造不团结。这不仅有违于天下王姓一家亲的祖训,也会让自己的路却走越窄,更不是天下王家人所乐见的。因此,就目前情况下的王家联谊和团结问题而言,应尽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各地王家合法组织会长联席会议这一平台,吸收更多的合法组织参加,也欢迎尚未取得合法身份的各地宗亲以列席代表参加会议,共同研究王家事务,对重大问题形成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共识。同时,还要做好会长联席会议的宣传推介工作,特别是向海外各地宗亲的宣传推介,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在会长联席会议中成立沟通协调小组,与某些特定地区及其特定组织开展务实有效的沟通交流,欢迎其作为王家合法组织之一参加联席会议,就相关问题进行充分交流,达成谅解或共识。如果沟通交流尚有困难,或者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也应尽量求同存异,避免出现组织人员恶意攻击、罔顾事实混淆视听的事件出现,制造分裂贻笑天下。同时,还要坚持不懈,保持沟通交流渠道畅通,直至最终能够以天下王家的大局为重,实现天下王家合法组织的大团结。
三是,区别对待某些已有的官方性质的特定组织,鼓励成立真正能代表当地宗亲的组织,运用智慧助力该性质的组织成立,并欢迎其成为会长联席会议的成员,大家一起共商族是。
四是,将在广州召开的第十四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仅仅在届别上与已有的宗亲恳亲联谊大会一致,名称、性质、内容、参与人员、举办方式等并不相同,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大会。应好好谋划,积极筹办,广泛争取海内外宗亲的支持,争取开成团结、和谐、务实的联谊大会。待本届大会召开以后,这种仅有的届别相同也不再存在,召开联谊大会的干扰会减少很多,应该抱有希望和树立信心。
其次,对于王家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工作,要在几个关键问题上形成共识,大力宣传,统一口径,避免继续让人无所适从,或继续以讹传讹。这里,仅举几个最应该形成共识的例子。
一是,要认识王姓的多元性,“王姓一家亲”仅在共同使用“王”作姓氏时才是一家,因此也不可能都出在一个地方。王姓多元一体,是一个有多种来源、多个民族的姓氏。根据唐宋时期的说法,当时王姓人就有“二十一望”或“三十八望”,不同的“望”也就是不同的来源。南宋人郑樵还在其《通志·氏族略》中进行了认真区分,说王姓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纷纷以王为姓。其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从而构成王姓的众多来源。仅在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的时间之后,金、元、明、清各代都有许多民族、姓氏改为王姓。今天,至少还有30多个民族中有王姓。江苏的姓氏专家徐铁生在《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及其修订稿中对王氏的来源进行过更为系统地研究,说有61个“源流”,发展中又“演变”出11种情况,此外还有20种“现状”,这里的61、11、20三个数字,合在一起将近100个,实际上也都是在说王姓的众多来源。正是因为来源众多,不同的来源不可能出自同一个地方。即使是尊奉太子晋为祖先的人,也分为琅琊、太原、三槐等。只是在南宋人编写、明清以来都在流传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中,仅注明一个太原堂号而忽略了琅琊、三槐等堂号,犯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错误,也误导天下王姓人至今。事实上,《百家姓》仅是一种儿童启蒙读物,为了儿童学习方便,仅为每一个姓氏注明一个郡望或堂号。在《百家姓》被当作启蒙读物广为流传的时代,也是民间修家谱、建祠堂最为盛行的时代,不少王家人因为没有传统的家谱可供参照,也没有旧祠堂可供凭依,只好借用《百家姓》所宣传的启蒙知识,把自己的家谱和祠堂都称为太原堂,也不管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如此。福建不少地方的王家人明明都属于开闽堂,祖先和世系都明确记载出自琅琊堂,唐宋时期的《王审知德政碑》《重修王审知庙碑》等碑文也明白无误地写着出自琅琊堂,但至今的一些家谱或祠堂上仍以太原堂相标榜,与历史事实明显不符,尤其需要正本清源。王姓来源众多,的确多元一体。所谓“天下王氏一家亲”,应理解为只有在共同使用“王”作姓氏时才是一家亲。从这一角度出发,所谓的“天下王氏出某地”更是无稽之谈。
二是,要把老祖宗太子晋放在中华文化轴心时代的高度去认识,增强王家的自豪感、荣誉感、向心力。所谓文化轴心时代,是说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世界上同时在中国、希腊、以色列和印度等地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犹太教先知、佛教释迦牟尼、儒家和道教的孔子及老子等巨人,不仅把东西方文明推进到新的高度,也对后来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仅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当时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思想家孔子和老子都是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孔子奠定的孔孟之道和老子的思想观念都成为东方文化的精髓,与古希腊哲学、以色列犹太教、释迦牟尼佛教遥相呼应,中华文明也因此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文明齐名,当时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所应提及的是,王家的老祖宗太子晋也生活在这一轴心时代,他的年龄长于孔子16岁、小于老子4岁,他的忧国忧民、不畏强权、不图富贵等精神后来还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因此,仅从轴心时代这一角度而言,太子晋也是其参与者和见证人,作为天下过亿子孙的老祖宗当之无愧。
三是,要形成太子晋以后的王家主要生活在哪里的共识。在海内外1亿多王家人中,十之八九自认是太子晋的后代。太子晋作为周灵王的太子生活在东周洛阳,比他年长4岁的老子一度在东周担任守藏史,后因为天下大乱而西上避乱。老子的这种西上避乱做法或许影响了太子晋的后代,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书中记载秦国名将王翦祖孙是太子晋的后代、而王翦祖孙又在秦国国都咸阳知名、王翦去世后又葬在今陕西富平,说明直到秦朝末年的武城侯王离及其儿子王元、王威外迁以前,除了战国时魏国将军王错等人一度生活在魏国外,王家主要生活在周朝的国都镐京和洛阳及两京之间。即使加上魏将军王错所生活的魏国,也都是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这些地方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虽然时有战乱,并不影响在当地的生活。太子晋之后的王家生活在当地而不是其他地方,理应成为共识。
四是,要确认王家历史的主干和清晰脉络。从太子晋以来的王家早期历史,基本线索是发源于太子晋生活的洛阳,光大于秦国名将王翦祖孙所在的关中,发展于秦朝末年的王元、王威兄弟。在唐代以前,太子晋的后代以王元所在的“长门”琅琊王氏为代表。唐代以后,由王威所在的“次门”太原王氏后来居上。从宋代开始,又分出三槐王氏,从而形成王家的琅琊、太原、三槐3大支派,如今人口超过1亿。全世界人口70多亿,过亿的国家仅有13个,王家人口接近于第13个人口过亿的国家菲律宾。再加上比王家人口少60万的李姓,以及张、刘、陈3个姓氏,总人口4.3亿多,比世界人口第三的美国还多出1亿多。所谓“王李张刘陈,天下一半人”,是对当今人口最多五大姓的形象概括,而王家又作为人口最多的姓氏,影响和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五是,要认真研究自己所在的王家究竟属于王家的哪一支派,不能继续受人云亦云的误导。在福建、广东、江西、台湾等省和东南亚等地,以及其他许多地方,都流行王家出自太原堂的说法,其实如果认真研究,就会发现不一定与太原堂有关,真正属于王家的哪一支派需要认真研究。王家来源本来就很多,南宋人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已经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区分,从中可知不同的来源不可能出自同一个地方。即使是尊奉太子晋为祖先的人,由上可见又分为琅琊堂、三槐堂等,也都与太原堂无关。之所以被普遍说成出自太原堂,除有近几十年被某些地区故意误导、宣传的因素外,还受了南宋人编写、明清以来都在流传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的误导,犯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错误。《百家姓》仅是一种儿童启蒙读物,为了儿童学习方便,仅为每一个姓氏注明一个郡望或堂号。王家也是这样被注明了一个太原堂号,而琅琊堂、三槐堂等都因此被忽略。在《百家姓》被当作启蒙读物广为流传的时代,也是民间修家谱、建祠堂最为盛行的时代,不少王家人因为没有传统的家谱可供参照,也没有旧祠堂可供凭依,只好借用《百家姓》所宣传的启蒙知识,把自己的家谱和祠堂都称为太原堂,也不管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如此。福建不少地方的王家人明明都属于开闽堂,祖先和世系都明确记载出自琅琊堂,唐宋时期的《王审知德政碑》《重修王审知庙碑》等碑文也明白无误地写着出自琅琊堂,但至今的一些家谱或祠堂上仍以太原堂相标榜,与历史事实明显不符,尤其需要正本清源。
最后,建议树立王家联谊和研究的正确态度,即多包容、多奉献、多团结、少功利,“三多一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展王家的联谊和研究工作都是需要广泛参与、心平气和的事业,要以大局为重,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对不同观点要多理解,以宽容的心态看问题。同时,还要按照协商、包容、团结、奉献的精神,更加广泛地联系海内外宗亲,吸引更多热心王家联谊和研究的退休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建言献策,参加相关活动,齐心协力地做好各项工作。
(王大良,著名姓氏与家谱文化研究专家,王姓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大学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姓氏文化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央电视台百家姓特别节目总顾问,公安部姓氏统计及姓名登记项目专家。已出版《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中华王氏通书》等著作50余种,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奖多项。)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